我喜欢“青”、“团”这两个单字,各自朴拙、清新自然,拼在一起,还原了这小食的乡野气息。我对江南的各种应季小食有一种天然的喜欢,就如梅酒、糖桂花、大闸蟹、小汤圆……一样样,随着节气向你走来。这种象征清明时节的小东西,即便只吃一个,也算没辜负每年一度如约而至、脾性分明的节气。
青团,亦叫艾团子,也有的叫它“粉团”。捣汁做青团,是鼠曲草、艾叶草或麦青。清明时节,客家人会提早买好艾叶在家里,做青团时,艾叶在水里焯一下后碾磨成泥,面团是糯米与粳米混合的。有年三八节,单位组织女同事们春游,在客家吃的就是用艾叶做的团子,客家人叫艾果。艾果里包的是花生白糖,刚蒸好时白糖还没完全溶化,嚼起来还咔咔的,煎一下表皮焦脆,糖化了,咬的时候嘴里像流蜜。这是她们清明上山祭祖的必备食物。
细沙馅是保留项目。加了猪油和桂花的细沙,包在一层“绿衣”里,一个个圆圆的胖胖的,齐整地排在竹匾里,入蒸笼的时候还要再刷上一层油,等到出屉时,就是油光水滑的一个个草绿色尤物啦!
宁波人却喜欢做黄豆沙馅的青团,哪家炒黄豆沙,那香呀,叫路过他家的人走不动!有的地方叫它艾粑粑,放磨碎的花生仁和黑芝麻为馅,猪油炒和,一咬,皮软糯黏齿有凉气,芝麻流心,隐约咬到糖粒未融,颗颗跳跃分明。
刚蒸出来时口感最美妙。稍微凉一会儿,总忍不住,趁着热先捏一个吃上。一口咬下去,团子发出微妙的“吱”一声,微妙得只有你和它之间听见,细沙流出来几乎要烫到口腔,却是正好的糯,正好的甜,正好的香。
一切都正好。季节正好,青团正好,心情呢也正好。吃完青团,春天正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