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千年,朱颜竟未改
李君兰 何桂东
  李君兰文 何桂东图

  “生活不止眼前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古时文人有此感慨时,便呼朋唤友组团坐于河渠两旁,放几个酒杯在水上漂,漂停于谁处,谁就取杯饮酒,赋诗一首。脍炙人口的《兰亭集序》说的就是这出。与“曲水流觞”这段佳话一同“漂”过历史长河、流传至今的,还有这其中提到的“羽觞杯”,它历经千年仍朱颜不改,靠的是“漆器”工艺。

  “漆器”,这种用漆涂于各种器物表面上所制成的工艺品,之所以经得起岁月这把杀猪刀,用时下“网红”语说,因其相当地“耐撕”(网络双关语,一指人或物经得起打磨,二音同英语nice,形容事物好)!一是用料“耐撕”,用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作为原料,经古法熬制成的涂料耐潮、耐酸、耐高温,还真是实打实地“耐撕”。二是工艺“耐撕”,历经七千年发展,“漆器”拥有描金、填漆、螺钿、戗金等十余种技法,无论描述历史故事,还是刻画人物鸟兽,均能表现得惟妙惟肖,其散发出的艺术魅力,令人不禁跷起大拇指称其“耐撕”。

  明清时代,漆器工艺因被广泛应用于招牌、匾额等店家“形象工程”中,商贸发达的上海成了其发展阵地。这门技艺在沪上匠人的手中不但得以传承,还添入了“新花样”,达到了古法未能企及的艺术效果。

  “螺钿工笔彩绘”、“雕填”、“镶嵌”、“刻漆”是海派漆器四大法宝。“螺钿工笔彩绘”,将工笔之重彩融入“螺钿”,使原本仅能表现黑白色、只能充当陪衬的“螺钿”焕发出光彩照人之魅力;“雕填”,将填漆、戗金两种传统技法相结合,赋予作品“点睛”之神韵;海派“镶嵌”的手法使画面更为立体;而海派“刻漆”刀法之细腻,使线条愈加优美、流畅。用料上,“海派漆器”也有新招数,引入钢琴漆等舶来品,使原本只能色泽“暗哑”的传统漆器拥有了炫丽、亮眼的一面。

  这些技艺进化使“海派漆器”傲立于中国漆器群芳中,成为申城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目击/街拍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家装之窗
   第A28版:家装专版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新民法谭
社会需要“代理儿女”
探摸太空心跳的地方
经千年,朱颜竟未改
梁兄克勒
教外国朋友讲上海话
忙里偷闲掷飞镖
自责
新民晚报夜光杯A30经千年,朱颜竟未改 2016-04-08 2 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