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会所是一种社会化、商业化的母婴护理服务,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母婴护理市场的需求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给这一行业又带来利好。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针对月子会所的投诉也在逐年攀升。
日前就有消费者向媒体投诉称,花费近7万元入住沪上一家月子会所,却发现照顾新生儿的月嫂眼部发炎,清洁人员用同一块抹布擦厕所地板和餐桌茶几……在关于月子会所的消费者投诉中,服务名不副实、卫生安全等问题成为重点。入住前说得花好稻好,入住后“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甚至有月子会所工作人员表示,消费者挑月子会所就像一场赌博。
一个行业在刚刚起步的时候,可能会比较“粗放”,良莠不齐、野蛮生长,或许是不得不走过的道路,但日趋规范应该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方向。目前,月子会所行业存在准入门槛低、监管缺位、违法成本不高等诸多问题,有的月子会所只是包下一层酒店式公寓、请几个护理人员就开始招徕生意,承诺的“专业医护人员”也并不具备资质,隐患重重。消费者如果与月子会所发生纠纷,还会产生不知道到哪里去投诉的困惑,这也导致企业在面对投诉时往往态度强硬。
月子会所,恐怕不能被视为一般性的商业服务机构,它服务的是母婴这一特殊人群,提供的服务内容不仅有住宿、餐饮,还包括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对其住宿环境、消毒条件等方面的要求应该高于一般的宾馆酒店。针对月子会所行业的种种乱象,为了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双管齐下,以行业自律和监管他律同时予以规范。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一个行业内部应该形成一定的共识和规范,以促进行业更健康地发展。毕竟,每一起月子会所内发生的安全事故、感染事件,影响的都是整个行业的声誉,恶性竞争也会拉低整个行业的水准。去年11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产后母婴康复机构行业管理与服务指南》正式对外发布,其中强调了机构设置的标准和卫生环境方面的要求。效果如何有待观察,但总归是跨出了一步。
行业自律如果到位,会起到长期的效果,但毕竟缺乏必要的刚性,外部监管仍必不可少。目前,月子会所开业前无需审批,只要在工商注册即可,也没有法律法规对其设置专门的准入门槛。不少月子会所还涉嫌超范围经营,注册的是“商务信息咨询”“文化传播公司”等,实际提供的服务却是母婴护理。因此,一方面有必要设置一定的硬性标准,另一方面也要明确监管主体,各个相关职能部门需要相互积极配合,形成监管合力。监管缺位往往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企业发生违法行为也更可能逃脱处罚,这种情况已在现实中屡屡发生。面对日趋庞大的母婴护理市场,有关方面应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