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信”如何管“孝”
关尹
  关尹

  看到一则新闻:《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今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在精神赡养方面重申家庭成员“常回家看看”的规定。法院还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起诉,要求子女回家或者到养老机构探望。如果当事人拒不执行这一生效判决,相关信息或将会归入信用平台,对当事人的工作与生活都将带来一定影响。

  应该说,弘扬“孝”是一件好事。但一个“或”字,却含义颇多。信用能不能管得住孝不孝呢?

  不得不说,信用平台如今已经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闯红灯、不还银行贷款、旅游不文明……都将会与信用挂钩。而现在,又加上了一条“常回家看看”。

  信用建设真有这么神吗?确实,信用是调节社会秩序的一个有效手段,早已被发达国家证明。但目前在国内,虽然信用缺乏,信用平台的作用却一直没有发挥出来。也正因此,什么都与信用建设挂钩,很让人担心它会不堪重负。

  而且让人不解的是,那些与信用建设挂钩,几乎都有一个固定词语:“将会”、“或者”。换句话说,可能会也可能不会。由此也带来一个疑问,信用建设能不能起作用?如果答案是“有”,为什么要提出“将会”,而不是“立即执行”?

  也许,这种提法最大的作用,只不过是“吓唬人”。一句“或将会与信用挂钩”,不管你们怕不怕,总之有关方面认为这很可怕。不得不讲的是,这样一种态度,看起来很重视,其实只是“摆造型”。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增广贤文》中就讲到,“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与其动辄提“信用”,不如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重视孝道的宣传和培养,让孝顺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子女孝不孝,看起来好像只是子女单方面的问题,恐怕也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信用”怕是很难管得住孝不孝的。即便强制性“回家看看”,也会像例行公事。没有温暖,不见亲情,难保不对老人造成其他心理伤害。这样的回家,还不如不回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目击/街拍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家装之窗
   第A28版:家装专版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新民法谭
监管月子会所谁来补位?
宝贝,来看戏!
“信”如何管“孝”
期待建立“信用森林”
提“钱”离岗
厕所革命与大众旅游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信”如何管“孝” 2016-04-08 2 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