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中篇原创评弹《林徽因》研讨会举行
~~~——中篇原创评弹《林徽因》研讨会举行
~~~——中篇原创评弹《林徽因》研讨会举行
~~~——中篇原创评弹《林徽因》研讨会举行
~~~——中篇原创评弹《林徽因》研讨会举行
~~~——中篇原创评弹《林徽因》研讨会举行
     
2016年04月1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多肯定 细节多争议
——中篇原创评弹《林徽因》研讨会举行
王剑虹
■ 评弹《林徽因》现场照
  酝酿数年,首演爆满,连续5场一票难求,上海评弹团最近推出的中篇原创评弹《林徽因》成了戏曲界的一大热点。昨天,评弹《林徽因》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该剧在宣传营销上的创新尝试几乎得到了昨天与会者的一致肯定,而对于作品到底应该突出家国情怀还是男女之情、英文该不该讲两个问题则特别引起与会者的关注并引发争议。

  “英语”损坏苏州腔调

  中国剧协副主席、剧作家罗怀臻表示,《林徽因》是转型之作、创新之作和诚意之作,表明“随着都市人的审美习惯的丰富和改变,评弹也适时地改变了自己,我个人觉得这部作品在空间上会影响到当代评弹艺术的发展,在时间上会给今后评弹表演艺术带来很多启示。”同时罗怀臻也“旗帜鲜明”地表示,“不是迫不得已、不是人物塑造的必须,不要普通话,更不要讲英文,因为讲了潜意识中就让我感觉你不自信,为什么苏州人的腔调不能创造洋范儿?一到有点腔调的时候我就要讲普通话,我就要讲英文,骨子里还是对我们自己没信心,所以我是非常反对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也表示:“我也强烈地建议千万不要说英语,没有这个必要,我认为它的国际性和国际化的表达不在是不是说英语上。”

  “英文”演活留洋人物

  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首席督导、著名主持人张民权则旗帜鲜明地支持用英文,他几乎是抢话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因为书中人物的留洋背景,让这些角色“不由自主”说些英语无可厚非,“我认为这样的创新的评弹《林徽因》中,放几句英语还是可以的,蛮合理的。比我们更年轻的孩子们,特别是国外回来的孩子们,在说上海话中会夹两句英文,这在现在的小青年中很流行的。又像我们现在网络上的词语比较多,大家说话的时候也会夹几句网络语言。”

  “爱情”写弱人物格局

  中篇评弹《林徽因》是以才女林徽因与三个青年才俊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故事为主线的。在昨天的研讨会上,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王汝刚首先对这个主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该突出正能量题材,“林徽因身上有几件事,一个是漂亮,一个是国徽设计者,一个是保护古建筑,后两件是她一生最重要的事,儿女情长只不过枝桠而已,如果全部都是写儿女情长我觉得不适合,我认为要梳理事件,在真实的事件中进行裁剪,放大她的正能量。”

  罗怀臻也表示,希望看到的是“人生三段式的林徽因,而不是爱情三角式的林徽因”,“我希望林徽因这个人确实有三段感情,作为新女性的阶段,她敢于走出封建的家庭,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知识,那是一个时代的女性;作为一个妻子,她忠贞不渝,对得起丈夫;第三个作为文化创造者的林徽因,这是要大说特说的。人生三段的林徽因使这个作品会更加有文学气息,更有时代感,传得更久。”

  “情感”写活淑女风范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胡晓军则赞成把重心放在男女之情,“看作品可以发现主创侧重点在情感上,而不是侧重于家国之情。那么这个是不是就低了?我不这么认为,这三个男性都表现出出于爱情并超出爱情的纯粹,这才是融合了中西方淑女风范和绅士精神的典范,这四个人足以在这个方面流传后世。我觉得中篇评弹《林徽因》表面上指的是爱情婚姻观,但是深层指向,我认为是思想文化观,具有比较大的现实意义。”

  本报记者  王剑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互动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天弈新元 别有同天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兵器
   第B04版:新民法谭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财经新闻
生前“独角兽”身后“燃灯者”
创新多肯定 细节多争议
戏曲曲艺院团需“补短板”
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委揭晓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8创新多肯定 细节多争议 2016-04-15 2 2016年04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