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个时候,网约车正火得不行。印象很深,当时在一家知名报纸上看到一篇评论,作者描述了他的一次约车经历,下车开门的司机、预备的瓶装水、干净整齐的车内,令作者难掩一片点赞之情。
然而一年过去,如今,耳畔传来怎样的声音?近日在上海,一位女士称约到一辆与约车平台显示信息不一致的车,而且司机行车路线与她的目的地“南辕北辙”,吓得她中途设计“逃离”。在杭州,一乘客与网约车司机起争执,竟遭到铁棍“伺候”;在深圳,监管部门通报,网约车驾驶员招录普遍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网约车交通违法多、交通事故多……
基本的文明礼仪,安全的驾驶技能,对道路的熟悉程度,都是约车服务的起码门槛。拿实际车辆与平台显示车辆不一致来说,不少消费者都遇到过,甚至有人在约车平台上预约出租车,实际来接的竟是一辆没有牌照的车辆。这给消费者带来的是困扰和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纠纷和安全事件,必给维权增添难度。而大量不合格司机和车辆涌现,更彰显平台公司对自身审查和管理责任的放任。
一项创新便民的新事物,易受到社会的点赞和热捧。在“蜜月期”,公众也愿意给予更多包容。特别是,人们期望网约车这条“鲶鱼”改善出租车这个行业的服务体验。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孕育发展乃至“野蛮”生长之后,不得不郑重劝说一句:网约车,请珍惜你们创新先行者的“羽毛”。
不管头上的帽子多炫,说到底,网约车主要还是个营运载客行业。任何行业,都有门槛和规矩。而且,客运行业还不是一般的行业,人们对其安全和服务要求更高。传统出租车为何易受诟病?一大原因就是其挑客、拒载等服务问题。约车平台大肆“跑马圈地”之后,如果不能尽快弥补管理漏洞,着力提升服务水平,那么这个新生事物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担忧。
无论是此前的网络订餐平台,还是如今的网约车服务,公众对这些创新先行者的社会评价都有所下滑。作为新兴商业力量,这些平台有技术、有资本,但这些都不能取代社会责任心。如果抢下地盘、形成强势之后就怠慢消费者,显然会辜负技术创新的进步意义和公众的期待。
一些网络服务平台被约谈、被立案,无疑有警示意义。当然,新生事物有瑕疵,也不必一棍子将其打死。但如何扬长避短、科学管理,值得业者和监管部门同向而行、共同努力。一方面,法律法规的真空亟待填补,监管力度和手段亟须加强和创新;另一方面,平台公司必须担起审查责任,填补内部管理上的疏漏,鼓励消费者举报车辆信息不实、司机违规操作等情况。只有秉持对公众安全的高度责任心,加强门槛审查,提升服务水平,才能以真诚态度和实际行动,打消公众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