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业内人士透露,一部电影拍完、过审、拿到龙标(放映许可证),并不一定就能进入影院。以现在电影发行市场的“开价”,想进入全国主要院线放映,没有1000万元以上的宣传发行费,想都不用想。
宣发费千万级起板
发行公司收取这么高的宣发费,合理不合理?一位资深发行人士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制作可以覆盖全国主要院线的电影数字放映盘,至少需要六、七十万元费用;设计海报、剪辑片花、制作宣传品、物料,最普通的也要100万元左右;还有影片路演时明星、剧组的食宿差旅、宣发团队的人工费等等,按照现在的物价和基本工资来算,也是数百万的投入。“如果还要去各个城市投放广告,和网络平台合作票务,那投入就没底了。”该人士称,1000万元宣发费是最少的预估。
这些“毛估估”的费用,多少钱进入了“黑口袋”?这位发行人也承认,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成熟,令目前的电影成本估算困难,浮动性很大。加之太多利益网交织其中,使得交易变得不透明,才产生了“买票房”“幽灵场”等畸形推广方式,千万级的宣发成本中,一定存在猫腻。
高门槛令九成亏本
滥收、过高的宣发成本,造成了9成以上的、能进入院线的国产片亏本,也令不少中小成本投资的影片望而却步。数据显示,中国电影的总票房自2003年以来增长了40倍,2015年更是取得了48.7%的增长。可是,能登上大银幕,接受观众打分、点评的电影却并没有大幅增多。在巨大宣发成本形成的高门槛面前,去年拍摄完成的686部国产电影中,正式登陆院线的只有334部,还不到总数的一半。
而这些能进入院线的国产片,也并不都是“幸运儿”。资深电影人、制片人方励告诉记者,一部新片上映之前,如果此前“宣发”达不到影院经理想像中的效果,那么肯定就排不到理想场次。票房10亿、20亿、能慷慨贡献千万以上的“宣发费”的国产商业片也有,但仅占据整个大盘的4%。也就是说,在去年300多部进入院线的国产片里,除了十几部有较强的票房贡献力之外,剩下的片子全都成了“炮灰”。
小片尝试另类宣发
这样一来,中国国内电影市场就进入了“给钱宣发就排片,没钱宣发就冷藏”的恶性循环:有些没钱做宣发的小成本片,纵然品质再高,也被诸多同期上映的影片淹没。
不少国内电影人意识到这一点,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传统商业发行模式。去年,有一部国产纪录片《我的诗篇》尝试用“众筹场”进行线上推广:片方组成一个七八个人的小团队,用网络社群的方式,先发布信息征集发起人,再依靠发起人去推广影片,征集观众。从去年9月份开始,他们已经在全国发行了200场,收回了400万元的拍摄成本。如果依赖传统的商业发行模式,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博纳银兴影城经理陈庆奕认为,对于没有艺术院线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分散在各处的零碎观众群并没有被传统的商业宣发重视起来,有很多观众的需求尚没有被唤醒。只要这个市场还有潜力可挖,探索之举就不应该停止。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