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沙江环境危局亟需引起重视
李一能
■ 汶川地震中四川省眉山市青竹乡形成堰塞湖 陈杰 摄
  本报记者 李一能

  金沙江起于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江面海拔3700多米,止于四川省宜宾市岷江汇合处。2000年以来,金沙江开始大规模修建水电站,干流共规划建设水电站27座。在横断山研究会会长、著名探险家、地质专家杨勇看来,这一规划面临着潜在地质隐患,威胁来自于两岸的矿山。“金沙江流域地质情况复杂,是地震高发区域,而两岸星罗棋布的矿场更是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杨勇告诉记者,从1986年他完成“长江第一漂”后,他对金沙江两岸地质情况高度关注,1988年后每年开展考察,为的是查明潜在地质安全隐患,协助政府做好应急预案,并在危险来临及时做出应对。今年的考察中,他发现大量矿场由于经济不景气而关闭,但被掏空的矿山与尾矿坝依旧可能造成地质灾害。

  噩梦般的山崩堵河

  清朝乾隆51年,也就是1786年,许多历史文献上记载着一起因强烈地震而引发的特大洪水。在当年6月1日,四川省打箭炉、清溪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导致泸定县老虎崖发生山崩。巨大的山体垮塌入河,在大渡河形成了巨大的堵坝。在之后的9天9夜,被堵住的河水超过平时正常水位160多米。6月10日,在一次剧烈的余震后,堵坝垮塌,积蓄了巨大能量的洪水倾泻而下,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沿河的一切,直到湖北宜昌才水势渐缓。这场大洪水造成的确切死亡人数当时未有详细统计,但不少史料记载洪水发生时的惨景,洪水将沿岸村镇连人带物“一洗皆尽”,大水退去只剩白沙,“浮尸蔽江而下”。

  “按照青藏高原的地质发育历史,这样的灾难还有可能发生,金沙江流域就是此类地质灾害的高发区。”杨勇对江河的关注,源于30年前的“长江第一漂”。1986年,一群年轻人,依靠最简陋的漂流设备,从长江源头漂到上海崇明,创造了首次无动力全程漂流的奇迹。但是杨勇过半的队友都在那次长漂中罹难,弟弟也在为他助威的路上出车祸去世。那之后,杨勇全身心投入到长江研究中,至今已经整整30年。

  杨勇认为漂流和步行是调查研究江河地质状况的最好方式,但如今众多大坝的建设已经让完整的长江漂流成为了不可能,于是从1988年开始,他每年都会发起对长江流域特别是上游金沙江的考察。在30年的考察中,他亲眼目睹了人类活动是如何逐渐影响长江生态环境,而且这一进程至今仍在持续。

  在对金沙江流域的考察中,杨勇发现一个严重隐患,在金沙江两岸,矿山开采与选矿厂星罗棋布,不仅污染水源,被掏空的矿山也成为了山体垮塌的隐患区,如遇地震等外因介入,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潜在的“定时炸弹”

  在杨勇位于成都的工作室,他刚刚完成一次金沙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考察。在这次考察中,杨勇发现金沙江两岸的采矿场大多已经停产,近年来经济形势的下行使得矿业深受影响,大批矿场停产或减产,人类活动对金沙江生态环境的影响似乎进入了一个休眠期。

  “开矿虽然停了,但威胁依旧存在,采矿场所在的山体、堆放矿渣的尾矿库都是潜在的‘定时炸弹’。”杨勇说,例如位于金沙江峡谷顶部分布着众多矿山,堆放矿渣的尾矿库就悬在金沙江边的山体上,河谷底部就有大片村落分布,如果发生渣体滑坡和尾矿库垮塌,这些村落将非常危险。许多停产的矿场现在空空荡荡,监管成为难题。而下方都有村落,那里的居民对头悬“炸弹”的现状束手无策,山被掏空了,水源被污染了,以前还能向矿场老板要一些经济补偿,但现在矿场停工老板也找不到了,只能听天由命。

  另一个危害在于污染水源。从采矿场中挖掘出的矿山,被运到选矿厂中加工,产生的有害废水往往直排入江,而矿渣本应堆入尾矿库,但往往容量有限,有害矿渣偷排入江的情况依旧时有发生。堆积在坝体内的尾矿也不安全,经雨水浸泡后产生重金属超标的污水,或是留入江河,或是污染地下水源,继而污染动植物,沿江居民都可能受到影响。特别是在金沙江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四座电站完成蓄水后,矿山污染物将因为水文条件的改变附集在水库中,因为水流的自净能力下降而持续产生污染。

  更大的威胁来自于矿山破坏地质结构威胁到大坝。“大坝有较高的抗震标准,地震可能不至于直接摧毁大坝,但极有可能会让采空区在地质灾害的诱发下发生次生灾害,最危险的后果是欲崩地质危岩滑入金沙江,形成一连串的堰塞体,威胁大坝安全。”例如东川矿区,这一有着百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区,已经演变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泥石流泛滥区,其中因民、落雪矿区位于金沙江右岸破碎的山体,经过多年的无序开采,形成了多水平的采空区和地质灾害多发隐患,而存在隐患的山体以下就是白鹤滩水电站库区。

  杨勇告诉记者,金沙江流域自然地貌的形成,就是在一次次的山体垮塌、滑坡、堵江、溃决中形成的。这些年杨勇对金沙江的崩塌滑坡堵江遗迹进行了全面调查,场景触目惊心。“即便没有人类因素干预,亿万年来这样的过程已无数次的发生,而近数十年来大规模沿江矿业无度开发,更是极大地提高了这种危险发生的概率。”

  如何破解生态“死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月5日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杨勇认为,习总书记的讲话对长江生态保护工作是一个重要机遇,现在举国上下对长江环保的重视度与投入越来越高。

  “对自然的保护,关键在人,只有获得沿江百姓的支持,这件事才有可能成功。”杨勇说,在金沙江流域环保修复工程上,摆在国家政府面前的挑战有三:如何应对潜在的地质生态灾难隐患;控制矿业开发并制定精准的移民扶贫政策;水电资源开发需更为慎重。

  杨勇认为,目前金沙江的环境休眠期是市场与经济环境所造成的,一旦经济复苏,对矿业的需求增加,金沙江沿岸矿业会出现爆发性的反弹,届时对长江环保工作又将形成一轮新的挑战。

  “沿江矿山不论停与不停,都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由于前些年金沙江沿岸矿业的无序、非理性、利益至上式发展,造成现在市场疲软、产能过剩,因此自然淘汰矿山是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现在既然矿山自然消亡,就要借着形势,根除这种无序生产,让野蛮开采的矿山永远死亡,在法律上阻止其复活反弹的可能,该注销的就注销,该关停就停,这样也能减少政府的处理成本。”杨勇表示,金沙江环境修复形势严峻,不仅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更要有断腕的决心,否则难以破解现在的“死局”。

  杨勇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与当地群众,也意识到了无度开发将贻害子孙后代,于是纷纷开展经济转型,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开发的过度依赖。他近期发起的“地理大发现”行动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发现金沙江沿岸鲜为人知的自然旅游资源,帮助当地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既能实现富裕生活也可保住绿水青山。

  “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来看,人们的生活习惯正在被工业文明所绑架,对物质资源的渴求势不可挡,但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自然是否能够承受人类的欲望。”杨勇说,在整个长江流域生活的亿万人类、与动物乃至一草一木都是长江生态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抱着这样的心态看待长江生态问题,目前面临的各种挑战才有破解的可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互动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旅游资讯
   第B22版:旅游资讯
   第B23版:旅游资讯
   第B24版:旅游资讯
   第B25版:旅游资讯
   第B26版:旅游资讯
金沙江环境危局亟需引起重视
让我们一起“君子观水”
广告
新民晚报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A04金沙江环境危局亟需引起重视 2016-05-10 2 2016年05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