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美国西部快线公司突然宣布终止与中铁国际美国公司的合作,这条连接拉斯维加斯和洛杉矶的“中国在美建造首条高铁”前途未卜。
早在去年9月宣布要建这条总投资127亿美元的高铁项目时,就有在美国的朋友不看好。倒不是出于什么地缘政治或者重返亚洲战略的宏观考量,也不是对中国的高铁质量不放心,而是觉得美国国内政治和美国人思维方式短期内很难“放行”高铁。
两党的“恩怨情仇”,是高铁项目绕不过去的第一道“坎”。在美国,支持高铁的大多是讲环保的民主党人。可惜,民主党政府要砸上千亿美元大修高铁,得向反对建高铁的共和党国会要钱。鉴于奥巴马一上台就废除小布什的“重返月球”计划、让90亿美元前期投入打水漂,共和党让他的高铁项目毫无进展,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高铁纵横美利坚大陆,让在华盛顿影响力颇大的石油业利益集团脸往哪搁?
民众对高铁的抗拒,是另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一位美国朋友直率地说,“现在计划建造的高铁都是短途,可高铁出行受限于发车时间,为什么我要放弃自己开车所拥有的出发和休息自主权呢?现在油价又那么便宜。”此外,高铁带来的噪声问题更是美国人不待见它的原因,居民们担心高铁85分贝的噪声会影响恬静生活。即便回国享受过高铁便利的中国好友,也加入了反对抗议的行列,只因为担心噪声会导致房价下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土木工程系教授伊比斯公开叫板称,成功的高铁网络需要更高的人口密度、更高的公共交通使用率以及更低的私车普及率,“所以,国情不同,美国大部分地区没必要学国外建高铁”。
政治上得不到支持,民意上又受尽反对,在美国这样典型的市场经济社会,私营企业自然担心高铁项目“吃力不讨好”。宁可毁约也不愿赔得血本无归,可能是这次西部快线反悔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对于近年来蜂拥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来说,在砸大钱投资国外项目时,如果不懂得南橘北枳的道理,一味照搬国内模式,今后或许会面临更多的“快线折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