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圈被导演李安在上海电影节上的论坛发言刷了屏。
“我36岁才开张拍电影,现在想起来,很感恩自己是一个晚熟的人,幼稚期比较长。生长本身是需要孕育的,年轻人应该准许自己被孕育。”李安以此鼓励后继的从业者,还开玩笑道,现在医学很发达,我们活那么长,急什么呢?
别急功近利的,不仅是年轻人。在这场题为“票房即将超美国,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的主旨论坛上,李安直言中国电影应先把基本功学好,“如果有个‘超英赶美’的目标在前面,就没了上海菜的细火慢炖,变成速食面”。
所以,无论是个体还是行业,“慢速成长”都好过“揠苗助长”。
也是在昨天,看到新华社的特稿《寻访“离成功最近的创业群体”》,聚焦几位克服了多次试错、跌倒后重新爬起的“连续创业者”。其中一位受访者举的数据很有意思:首次创业成功率仅1%,第4次后达到10%-15%。
数据是否准确不宜妄断,不过对创业绝非一蹴而就的认知,创业者和投资人都应心照不宣。不久前,老牌孵化器“启迪之星”的长三角旗舰基地落户上海,拥有20年科技服务经验,但对盈利速度依然保守:“孵化器是慢工出细活的行业,需要走过3-5年的周期才有可能实现收益,要能耐得住这个等待期。”
只是,在今天的中国,有太多行业、太多事物处于风口,热钱快速涌入,也快速撤退。迫不及待地跟风,贪多务得地期待,生怕不能快速成长、快速盈利。然而,欲速则不达,当形成群体化的浮躁与泡沫,只会让原本能吹得更久更远的风,戛然而止。
想起去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姚明作为中职联公司董事长,对体育产业当前盛况的审慎:“我们现在看到好的风口,如果没有健康的基础乘风起飞,风口退了以后,我们会继续飞还是会掉地下?”
这恰如昨天李安对中国电影的劝诫,珍惜黄金机会,提升影人的能力、观众的品位和文化的厚度:“给我们自己一个健康的环境,晚熟没有什么不好,不要太急。”
成长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