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疾病临床最常见的是痔疮、肛裂和肛瘘。但是有些患者无便血、肛门剧烈疼痛和脓肿,只是自觉肛门坠胀隐痛,那究竟这是什么病?是否需要治疗?
原来,这是肛窦炎(又名肛隐窝炎)在作怪。此病的临床特点是肛门部不适,排便时因粪便压迫肛隐窝,感觉肛门疼痛,一般不甚剧烈,数分钟内消失。若括约肌受刺激致挛缩则疼痛加剧,常可出现不排便时短时间的阵发性刺痛,并波及臀部和股后侧。急性期常伴发便秘,粪便表面常常带有少许黏液,或于排便前流出。有时混有血丝,若并发肛乳头肥大,并从肛门脱出,可使肛门潮湿、瘙痒和疼痛。肛窦炎若不及时治疗,其局部感染将扩散,因此对本病进行早期治疗、积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形成原因:肛窦因其生理特点容易发炎,因肛窦底在下,开口朝上,呈袋状,不仅引流差,而且容易损伤,肛窦的边缘又有游离的半月形肛窦瓣,也容易受干粪块的擦伤或排便时易撕裂。如果排便次数增多或患有肠炎、痢疾、腹泻等,频繁刺激肛窦和肛瓣也容易发炎。若身体和局部抵抗力降低,或有周身慢性消耗性疾病,粪便和异物存积于肛窦,窦道受到阻塞,使肛腺分泌的肛液引流不畅,加上粪便分解时病菌繁殖,肛窦即发炎肿胀疼痛。
感染扩散:第一阶段(肛窦炎)。由于肠内容物(感染物)阻塞肛窦,肥大的肛乳头阻塞肛窦,水肿发炎的肛瓣阻塞肛窦口,导致肛腺分泌的黏液受阻滞而不能排出,影响了肛腺本身的生理功能。第二阶段(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深入腺体、肛腺导管的感染,波及到肛腺组织周围的微血管及淋巴管,导致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第三阶段(肛瘘)。来自肛窦的感染,沿肛腺导管,肛腺体,毛细血管及淋巴管侵入到周围组织,形成局部脓肿,若治疗不及时,即转变为肛瘘。
辨证论治:首先,我们可选用熏洗法、塞药法、灌肠法,每天2次。按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湿热型方用龙胆泻肝汤;热毒型方用内疏黄连汤;湿浊型方用萆薢渗湿汤;血淤型方用复元活血汤;虚火型方用增液汤。经过上述治疗仍无明显效果,可行肛窦炎切开引流术;伴肛乳头肥大者,应予及时切除。值得注意的是,若经上述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应引起高度重视,可能是肛门直肠癌的早期表现,需要及时作肠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另外,肛窦炎并发肛乳头肥大还需与直肠息肉、肛瘘内口相鉴别。
预防保健:肛窦炎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预防保健,保持排便通畅及肛门局部清洁卫生,及时治疗慢性肠道炎症、便秘及腹泻等。平时宜进食清热凉血之品,如荠菜、马齿苋、冬瓜、黄瓜、鲜藕、荸荠、百合、马兰、木耳、银耳、柿饼、丝瓜、西红柿、萝卜等,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大蒜、洋葱、茴香、咖啡、浓茶、辣椒、烈酒等,少吃油腻食物,以免刺激肛窦充血,从而加剧排便时的刺痛和坠胀感。
(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