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7月0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都北路的红色记忆
郭红解
  郭红解

  上海成都北路,在风云际会的中共建党初期,涌动着革命洪流,由此留下史诗般的事件、不可磨灭的记忆:举行中共二大会议,设立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开办培养妇女干部的平民女校,创办出版马列书籍的人民出版社。1928年至193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机关也曾设在这条马路上。

  风雨如晦的岁月,北成都路(今成都北路)近新闸路沿街的一个厢房,还曾是中共中央秘密档案库(中央文库)的所在地,这里是负责保管中央文库的共产党员陈来生的家。1927 年 “八七”会议后,党中央机关从武汉迁回上海。为了安全保管党的各种电报、文件和报刊、书籍,1930年设立了中央文库,由周恩来直接联系。文库保管着1922年到1934年党中央和各地党组织的文件、中国工农红军文件、中华苏维埃政府文件等,共2万余件。1933年党中央领导机关迁往中央苏区瑞金后, 将中央文库留在了上海。

  在陈来生之前,保管文库的有张唯一、陈为人、徐强、吴成方、缪谷稔等,文库保管地址也几经迁徙,先后在戈登路(今江宁路)、恺自迩路(今金陵中路)、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和新闸路等处设置过。1942年7月,年仅23岁的陈来生接替缪谷稔负责中央文库的保管。为了方便文件转移,他在就近的新闸路944弄(庚庆里)租下过街楼上的阁楼。他和家人扮作 “跑单帮”的小商贩,利用竹篮、面粉袋等工具暗藏文件,每人每次只带几份,经过一个多月蚂蚁搬家式的转运,才把2万多件文件安全运到阁楼。陈来生在弄堂口摆了个炒货摊子,夜间两个弟弟就睡在阁楼上,寸步不离文库。只过了两个多月,党组织就注意到新库址的弄堂口闲杂人员太多,难以确保万无一失,陈来生与家人再次迁移文库,将北成都路(今成都北路)他家街面房子隔壁的一间厢房租下,改建为店面房,开了一家“向荣面坊”作掩护,中央文库就存放在陈来生亲手改造的面坊阁楼里。文件被沿墙整齐地从地板一直堆到顶棚,外面再钉一层木板,糊上报纸,看不出任何改动过的痕迹,而且夹壁墙里面塞得严严实实,即便用手敲,也听不见空心层的声音。陈来生不仅利用一切机会在屋内秘密晾晒,以防文件霉烂,还在文件中放上烟叶等,以防虫蛀鼠咬。其间,为了应对突然变故,文库还转出又迁回,历尽艰险,终于迎来上海解放。

  1949年9月初,陈来生将整理好的中央文库文件完好无损移交给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1950年2月下旬,由上海市档案馆老馆长、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处资料室副主任罗文和市委组织部一名干部,负责将中央文库文件护送至北京,上交中共中央秘书处。这批文献,现珍藏在中央档案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2016年夏令营热线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互动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股市大势/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互联网天地/金市汇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C06版: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专版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当一切都可便捷,悲伤又是什么?
成都北路的红色记忆
理 发
朝着阳光走
青山号角
配菜翻身
正确解读乙肝二对半
他是个孤儿
新民晚报夜光杯A14成都北路的红色记忆 2016-07-09 2 2016年07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