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试水付费阅读
互联网上一直以来都充斥着这样的声音,认为网络上的所有内容,无论音乐、小说、新闻、视频还是应用,都应该是免费的,并且嘲弄那些愿意为之付费的人,说他们纯粹是有钱没地方使,有免费的午餐为何傻傻不吃呢?确实,对于习惯了使用盗版和一切免费的人来说,要让他为可以免费获取的内容而去付费实在是不可想象。但实际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为了获得更好的体验,或出于对知识版权的尊重,抑或其他原因,开始养成付费购买或者是消费版权作品的习惯。不仅如此,各大互联网平台也纷纷走上付费服务试水之路,其中包括一直被诟病盗版集中的阅读领域。
2016年2月有消息传出,在继原创和打赏之后,微信公众号的后台文章编辑页面将测试添加付费阅读设置。这一功能将允许公众号作者在文章发布前,决定20-200字之间的免费阅读内容,还可以为更多内容设置200元以内的付费金额。微信自然不是第一个推出付费阅读的媒体平台。2013年12月,豆瓣推出“专栏/连载频道”,专栏前三篇默认免费,后续内容由作者自行决定何时转为付费,采用单篇付费的形式,豆瓣和专栏作者的分成是三七开,按月结算。
2014年8月,微博推出打赏功能以及小范围测试付费阅读功能,短短3天内,就有600多个自媒体微博号开通了这项功能,累计流水超过26万元。2015年12月,微博又推出头条文章功能,加大对垂直领域作者的扶持力度。微博官方数据中心发布的《2015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前11个月,微博付费阅读成交金额达2930.7万元,平均每位作者受益接近13万元。今年3月3日,微博2015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微博自媒体分成达2.5亿元,头条文章使用人群达13万。
2015年9月,资讯平台今日头条宣布推出“千人万元计划”,保证至少1000个头条号创作者,在未来一年内单月至少获得1万元的保底收入。这些互联网巨头纷纷试水付费阅读,反映出付费模式在中国已然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并非人人甘于吃免费餐。
付费看书从网络文学开始
从免费走向付费,网民习惯也是需要培养的。有人这样形容,80后们第一次在互联网上付费可能是在迅雷,原因是为抢先下载到最新的免费内容资源。中国网民真正意义上的付费体验应该说起源于网络文学网站。2003年10月,中国第一个原创网络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通过VIP会员制,开启了在线付费阅读制度,从而奠定了网络文学的基础商业模式。VIP会员付费阅读价格是每千字2~3分钱,其中每千字作者可拿到1分钱的稿费。
在支付宝等网络支付还没兴起的年代,大多数VIP会员就是通过手机充值撑起了中国网络文学江湖野蛮生长的头几年,涌现出从起点到晋江,从红袖添香到潇湘书院,从榕树下到云起书院等多个网络文学网站,捧红了大量网络文学作品以及网络明星作者。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0年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调研报告》显示,有9.4%的网络文学用户在网络文学阅读过程中产生过花费,有三成用户表示未来有付费倾向,其中月均花费在15元以下的用户占比超过60%,月均花费51~100元的用户占比为7.1%,月均花费100元以上的仅为4.2%。
这两年,《鬼吹灯》《盗墓笔记》《琅琊榜》《花千骨》《芈月传》等网络文学IP(版权作品)被炒得火热,BAT互联网巨头也从中看到了网络文学衍生的出版物、游戏、动漫、影视、广告等泛娱乐IP产业链的巨大增值空间。但在网络文学作品的跨界价值还没有得到优化变现的当下,付费阅读仍然是网络文学平台最主要的营收来源。整合了腾讯文学和盛大文学的阅文集团目前已是国内最大的网络文学、数字出版平台,拥有创世、起点、晋江、红袖添香、潇湘书院等多家网络文学网站,以及多家图书策划出版公司,还有QQ阅读等文学移动发布平台,拥有业界95%以上的网络作家,占据全网80%的热门小说,卖出了多部小说作品的影视、游戏版权。但阅文集团2015年的营收结构中,超过50%仍来自电子阅读,15%来自版权出售。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白皮书》显示,在中国目前2.97亿网络文学用户中,只看正版网络小说的用户占比26.5%,44.7%的用户正版盗版都看,27.1%的用户不清楚看的是正版还是盗版,1.7%的用户只看盗版。白皮书显示,盗版网络文学如果全部按照正版计价,2014年网络文学行业损失近100亿元。这一数据虽然揭示出版权保护刻不容缓,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付费阅读的用户人数是在逐年增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