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的源流有来自宋代勾栏瓦舍的说书,说书传统里头讲史的不少,姑且不论讲的是稗官野史,不入庙堂正史的法眼,戏剧讲历史几百年来已经成为一门艺术。我们大可将即将赴美演出的上海本土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放在这个脉络里来谈,用的什么美学手法说的什么样的历史?
《犹太人在上海》是一出本土原创音乐剧,从技巧的本土实践来说,这出戏是值得喝彩的!美国音乐剧脱胎自蓝调爵士乐,其旋律节奏的形成有其本土性因素,美国黑人在田间暗无天日工作,劳动之余,以歌咏言,以诗言志,抒发胸中悲情而成蓝调爵士民歌,爵士蓝调如何被主流白人社会接受,然后登堂入室成为百老汇音乐剧的主旋律有其漫长社会文化史,值得细究,而音乐剧成为美国本土音乐,作为文化认同的血脉之声,更不能离开这一段美国的种族历史。如是观之,要把美国音乐剧移植到一片与它历史脉络殊异的地方本土化,必是一件难事。美式英语的说唱节奏与音乐剧的旋律是从那片土壤有机生长而来的,转移到中国的土壤,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用美式旋律唱出中文腔调的难题。《犹太人在上海》选择了双语的路径,以租界时期的历史背景来安置中英文切换的合理性,在犹太人与上海本地人混居的背景下,流畅转换中英文,在独唱、叠唱、合唱的双语切换下,没有违和感地完成了一个近乎百老汇标准的音乐剧。除了音乐之外,合歌舞而演故事的音乐剧,编舞以及场景画面的构图都是重要的技巧。上海早晨刷马桶的日常仪式在歌舞搭配下成为一个夺人眼球的日常生活劳动歌舞,把犹太人与华人敦亲睦邻的和谐气氛演绎得热火蒸腾; 工厂里老板与工人密谋抵抗也可以变成一支雄壮激昂的英勇歌; 而过年的一幕,从喜庆到悲凉,也透过歌舞跟画面的经营把氛围情绪推到极致,一群孤苦无依的犹太人在大雪纷飞下,永不言败的热血合唱才更烘托出它的慷慨激昂。在典型的音乐剧里,说故事的不只有台词跟音乐、舞蹈、布景、灯光都是说故事不可或缺的元素,更重要的是三者如何与台词、音乐搭配得宜。在《犹太人在上海》里头,这些元素的技巧操作已经达到百老汇的专业标准。
讲这段历史必然要惊动四海的,毕竟它在人类近代史上也是颇具影响力的。然而音乐剧说历史有它形式结构上必然的局限,音乐剧从欧洲19世纪通俗剧演化而来,走的是善恶二分,邪不生正,恋爱加革命的历史娱乐化路线。在乱世,最能显露人性的多元以及善恶的复杂,在《犹太人在上海》我们看见了华语音乐剧经常出现的短板——为了音乐情绪的营造,牺牲了人物发展以及情节结构的叙事功能。整个故事人物扁平化不够复杂饱满,而情节冲突的铺垫也没有完整足够的叙事线,大多数的歌舞桥段都是用来作情绪的表达,以至于情绪最后堆叠的有点太高昂。然而,整体而言是一出瑕不掩瑜的好戏,就歌舞乐以及舞台场面来说绝对是令人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