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张世界地图,如果以通常8小时工作制来计算,世界上24个时区大致可以分成三个连续的区域,实现世界不受昼夜影响连续运转。这三大部分,基本上就是现在亚洲、欧洲、美洲的格局。在这三个区域里,都可能或应该产生一个主导性的全球影响力城市,带动区域运行、协调全球运作。
位于格林威治线上中时区的伦敦,是现成的一个,它目前是全球影响力最高的城市,覆盖的是欧洲;去掉伦敦东西各四个时区,往西看,位于西五区的纽约是现成的第二个,排名在全球城市的第二位,覆盖的是美洲;往东看,能够影响和覆盖亚洲以及亚洲最大经济体的,最有希望的,是一个正在迎着朝阳健步赶上来的城市——上海。
2016年5月11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了“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这既是上海的国家责任,更是上海的勇于担当。
最早提出“全球城市”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森,那时是1991年。全球城市有两大特征:连接世界的协调力,覆盖区域的影响力。大致上,8个时区产生一个主导性的全球城市,既是人类活动的规律,也跟世界地理布局一致。人类主要的生产生活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三大洲,它们大致的时区跨度都在8个时区,以此产生区域合作以及域外联通,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全球城市必须具有覆盖区域的影响力。“越是地区的,越是世界的。”伦敦因为大不列颠曾经的影响力,特别是二战带来的荣光,使它一直以来对欧洲的影响力无其它城市可比。纽约则一直以来就是北美大陆的中心城市,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主要经济中心,对于美洲的影响力自然也无可比拟。
上海一直以来被国家寄予厚望。特别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之后,上海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更大,责任必然更加重大。
今年3月5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上海厅,我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新要求。总书记强调,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项措施系统集成,着力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中国的排头兵、先行者,它必然要走在世界的前列,具有全球影响。
萨森当时提出全球城市概念时,认为全球城市的全球性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后来有人总结了这样几个方面: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量,公司总部的集中度,城市占主导地位的商业领域数量,航空国际连通率,生产者服务的优势,金融服务,科技和媒体影响力等。城市的发展惯性以及对它的巧妙利用,后来也被列入其中,加上文化、创新、生态等功能的建设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被列入要素之中。
按照现有指标来算,上海大约在全球城市排名的10多位,但是提升速度和后续潜力强大。按经济指标看,上海在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全球排名都已进入前十,有的已进入前五。到2020年,上海的经济功能在世界上基本可以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全球城市的功能是综合的,不仅仅是经济功能,需要城市能级的提高。上海正在所有的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全面的全球城市功能和作用,担当起重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明确表示,我们的一切工作,要立足上海,但要更多算国家账、战略账、长远账。“凡是有利于国家利益、大局发展的工作,我们要毫不迟疑地做,坚持不懈地抓;凡是中央确定的战略谋划、布局和任务,我们要主动承接、积极参与、自我加压;凡是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事,我们要勇于率先探索,乐于做打基础、育人才、建机制、造环境的活。”
上海的各项改革发展大计只争朝夕推进。上海自贸区建设、科创中心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地方群团改革等中央交给上海的各项改革试点任务持续推进。按照中央对上海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上海提出了城市建设八方面42条实施意见,涉及城市规划、风貌保护、交通体系等。
上海正在大力“补短板”,从各个方面提升城市功能,致力于解决城市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今天的最新消息是,上海已经愉快地退出了全国交通拥堵前10城市的行列,这是上海正在进行的交通大整治的成果,也是上海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新进展。早些时候,今年春节期间禁放烟花爆竹做到令行禁止,正是上海社会治理建设取得成效的生动写照。
全球城市,既是世界格局演变的必然,也是上海自身发展的必然。上海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之后走向2040年乃至2050年,必然走向全球城市。这既是上海的责任,也是上海必然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