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急难愁苦事时,你最希望得到谁的帮助?社区社会组织。
在社区社会组织中,你是否愿意尽一己之力,关心服务身边人?当然,乐意发挥所长,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市社会工作党委联合复旦大学市场调研中心开展的“上海居民对居民区服务需求调查”结果今天出炉。调查中,多数人给出了如上回答。数据显示,63.3%的居民表示愿意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加入身边的社会组织去当一名志愿者。
将需与求对接,这也是各区县下一步加强深化推进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的重要任务。
废品之上“紫薇花”开
金山区石化街道紫薇苑商品房小区居民人数4136人,中青年上班族居多。由于平时忙于工作,没有太多空余时间处理家中废旧杂物,偶尔还有居民直接将垃圾堆放在楼道口,不仅堵塞楼道,存在安全隐患,也影响了小区环境。小区党支部牵头通过党员“金点子”活动,组建了“紫薇花”志愿者公益服务队,上门回收废品杂物。变卖所得的资金用于帮助小区困难家庭、慰问独居老人、走访敬老院、捐款等公益行动,收益及使用,收益及使用每半年向小区居民公布一次。
小区有700多户家庭参与了志愿活动,累计募集资金16000余元。“紫薇花”志愿者公益服务队从旁协助居委会治理社区,不断丰富拓展服务内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民实际问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增强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娘家人搭桥帮觅真爱
静安商业繁荣、楼宇集聚处生活着这样一群“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他们普遍拥有“高学历、高技能、高收入”,交友圈却很局限。茫茫人海中如何找到理想的另一半,成为了广大白领的燃眉之急。民办非企业组织白领驿家的交友品牌——“缘来驿家人”,成为寻觅真爱的好帮手。迄今累计牵手情侣600多对,其中58对步入婚姻殿堂,并于2015年年底迎来了第11个驿家宝宝。
白领驿家的活动丰富——“那些年,我们看过的电影”,让白领们动动脑写影评;“烹饪奇缘”,让白领们动动手学家务;“一弹倾心”,让白领们玩真人CS展现英姿;“六一成人儿童节派对”让白领们回忆童年谈谈梦想;“相约在冬季,我们去侣行”,带着白领们去大自然中放松心情、减压、缓压等。白领们很自然地在学习、游玩的过程中与对方相识、交流,为交友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活动结束后,驿家红娘还会在线下继续为白领们牵线搭桥,进一步提高交友成功率。
为外来媳妇解教育难
虹口区嘉兴路街道有1194名外来媳妇——新上海姐妹,她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她们离开家乡,融入上海,为上海的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她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中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新的困难。
在新上海姐妹这个特殊群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家庭教育“三缺乏”,即缺乏家庭教育孩子的理念,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缺乏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对此,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组织申报并与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妇联共同实施了“托起明天的太阳——新上海姐妹互助俱乐部家庭教育系列活动”项目。
参与项目实际操作的志愿者都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并且都乐于奉献。他们主要通过专业化、项目化、社会化的运作,以咨询服务、技能培训、团体辅导、发放家庭教育宣传手册、评比表彰等活动方式,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点为新上海姐妹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了解掌握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规律和心理特点,倡导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促进新上海姐妹与其子女共同成长,构筑新上海姐妹的温馨之家。
项目组以专题讲座、早期家庭教育辅导活动、团体读书活动、面对面疏导、一对一上门指导服务、电话热线、评比表彰等形式全方位组织项目的实施和运作。心里咨询专家们专门设计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课程,开展专题讲座,如《如何做智慧的父母》、《中高考考前家长如何关心自己的孩子》、《如何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童年》、《与爱相伴,做幸福女人》等系列讲座,通过专题讲座,让新上海姐妹掌握和了解青少年成长的规律以及青春期孩子成长的心理特点,学会在家庭教育中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孩子,用对方法说对话。还组织评比了“旭日优秀家庭”“旭日进步家庭”“旭日和谐家庭”等奖项,评选了“十佳好媳妇”“和“十佳好妈妈”家庭。
根据新上海姐妹家庭情况,专家们组织编印了《家庭教育宣传手册》,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目标定位及基本特征”“与孩子沟通的五大要点”“孩子行为特征及其应对方法”等等,发放给每位新上海姐妹手中,新上海姐妹爱不释手,表示在家庭教育方面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就可以从中找到办法。
项目组专家坚持开展一对一家庭辅导的形式,有5位家庭教育辅导志愿者老师走访20户重点帮扶家庭,每月2次,共走访480人次。通过一对一的家庭走访,不仅改善了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还使新上海姐妹家庭在父母和孩子关系上的沟通得到明显的改变。
老城区再现传统服务
磨刀、修鞋、修伞、修理小家电……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常见到的传统服务项目,却是个体、私营协会志愿者服务队的“保留项目”。因为太受欢迎,活动主办者只能通过发放服务券的形式,引导居民先来后到、有序排队,以至于每次服务活动个、私协会志愿者们都是最先到、最后离开的。
个体、私营协会松江工委有会员3000多个,党员19名,主要分布在松江区的岳阳街道和方松街道。如何把这些微小的、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让每一个有意愿、有热情的业主找到实现自己公益梦想的平台,是岳阳街道一直在探索的课题。个体私营协会松江工委党支部整合零星的传统手艺劳动者,着手组建志愿者为民服务队。
从开始的三五人参与,到如今的60多人随时能够独立开展大型为民服务活动,坚持围绕老城区居民群众所需,打造出了老城区最具人气服务团队。服务队累计开展和参与各类志愿服务300多场,派出志愿者2500人次以上,服务居民群众超过30000人次。
“传声筒”推社区自治
夏天到来,上海各类社会组织变着花样“送清凉”:浦东新区文体组织送戏曲进养老院;长宁区一家为老服务机构上门为老人修空调;普陀区一家由物业企业牵头成立的社会组织,在抢修爆裂的水管之余,上门向独居老人送水送物资。对社会组织来说,关心这些不能被遗忘的角落,不是冷热季的“访贫问苦”,而是全年一贯的服务。2014年市委一号调研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对社会组织的角色提出积极预期,本市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也积极“补短板”。
目前,全市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已接近14000家,每万名户籍人口拥有的数量超过9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共有四类社区社会组织3787家,其中,生活服务类占42%、公益慈善类占36%、文体活动类占17%、专业调处类占5%;2015年全市街镇层面购买四类社区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共1282个,2016年计划购买四类社区社会组织服务项目1393个。
近年来,本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抓落实、抓推进、补短板,突出群众导向,为基层增能,减负,解难,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治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参与社区共治自治、枢纽式服务管理、区域化党建等途径,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扶贫救助、化解矛盾、培育自治、民主协商等领域重要的参与主体作用。按照市委“1+6”文件精神,四类社区社会组织,在党建的引领下,以专业化的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增强了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越来越成为群众诉求表达的“传声筒”,不断汇聚、整合和传达民意,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区共治自治机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