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暑假了。你们在哪里呢?
我现在就坐在深圳以东、惠东县巽寮湾的双月湾海滨,在三十二楼的巨大窗玻璃后,面朝大海,看沙滩在眼前延伸,直到大海深处。放暑假,必须玩。我们已经在东坡荔枝园摘过荔枝了。我很久没有上树,没上树,但看见荔枝树,还是萌生了上树的强烈冲动。荔枝树的树枝韧性很高,能承受很重的身体,我手脚并用,很快就上到了荔枝树顶。
你的脑袋不探出树梢,永远不知道在树梢上,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荔枝挂满在那里,在你眼前,在向阳的最高处,非常丰美。
就在树上,我吃了很多荔枝,又产生了倒挂在树上的冲动。
不过,那是我童年时代的记忆和技能,现在已经做不到了。
暑假,补课还是不补课?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对很多父母来说,不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必须一刻不停地被“喂养”。凡是能找到的“饲料”,都给孩子塞进去。吃的进去要塞,吃不进去也要塞。我们的孩子,被养得胖乎乎的,圆滚滚的,走路不是低头,就是仰着头,心事重重,无精打采,就像被送进烤炉之前的北京烤鸭。
当你读了真正的好书,读到了一定的数量,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会发现,一个人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知识”。你知道很多,不等于你有同等的智慧。那些零碎知识不成系统,没有营养,可能变成了知识的冗余,是一种让孩子增肥并呆头呆脑的“垃圾知识”。这种知识,知道越多,越蒙昧。我们可以命名为“知识猪”。
现在到了互联网深化的时代,我讲到了很多次“万物互联时代的深阅读”。在“万物互联”完全现实之后,每一秒钟产生的知识都会超过互联网之前的一年或者一个世纪,在这时,知识大爆炸也成为现实。每一个人终其一生,对这样的知识的学习,也只能是“沧海一粟”。
不久的将来,手机将会消失,我们生活周围,将会充满无所不在的传感器、屏幕和显像装置,我们的人生会被这种超级装置,被实体装置和虚拟装置所包围。这些装置所获得的即时信息和知识,源源不断地被上传到云端,成为庞大的“智慧地球”的“知识分子”,或者:“知识量子”。这样庞大的知识量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无意义的,只有经过有效思考、分拣、沉淀之后,才具有价值,才能构成你的“核心知识”。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建构,除了一定的课堂学习、书本阅读之外,还包括身体的锻炼,意志的锻炼和对自我的认识过程。
每个人所面临的三个知识层面,就是: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
这样的知识在课堂里是无法完全地获取的,也不可能在补习班里得到有效补充。
如果简单地划分,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知识输入,分为学校、家庭和外部世界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中,学校偏重于知识输入,家庭教育偏重于心智养成和精神修炼,外部世界构成我们的信息交流促进自我认识。
一个孩子在初中前阶段,要尽可能地走出学校,走出家庭,向外出去,在小区里,在本城里走动,都是与外部世界进行更丰富信息交流的一种好办法。走得更远,进入乡村、森林,体会自然的不同之处,知道万物的生长各从其类,而遵从自然的法则。
城里长大的孩子,可能很少人知道为什么要放暑假。
集中学习和训练,是知识和技能上的,而过去大多数人都是乡村孩子,需要放假回家和大人一起劳动,一起收割庄稼。
我小时候在乡村,一到暑假,瓜果飘香,水稻金黄。割水稻不好玩,主要的活都是大人干的,但小孩子仍能从中找到乐趣。捡捡稻穗,抓抓禾虾,摸摸鱼,都是记忆很深刻的。
禾虾不是河虾,而是一种小型昆虫。蚱蜢一类,身体修长,颜色淡黄,喜好在成熟稻田里生活。这种小虫子跳跃能力强,反应敏捷,很难捕捉。但是这也难不倒我们乡村猴孩子。
我们久经锻炼的小手,同样敏捷,而且会在禾虾跳跃的前面,留出一个合理的距离,一晃,禾虾蹦起,正好落在我们设置的手掌陷阱中。
你反应要足够快,迅速闭合手掌,不然,这香喷喷的禾虾一秒钟之内,就会蹦跑了。这种手感,就跟打篮球一样,需要不断地探寻,摸索,总结,然后形成自然的反应。
抓住禾虾,用干稻草串起,生火,轻轻举起来烧烤。
香味飘起来,越过记忆的平原,袅袅娜娜,穿透我的现实生活,成为我人生中核心知识的一部分,与我倒挂在树上的童年一样,让我拥有了心灵的秘密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