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中因“救场”而一夜成名者不在少数,只是当他们以此开启各自的职业生涯后,命运却又不尽相同,有的如昙花一现,很快便由于各种原因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中;还有些则以自己不断的钻研和努力,最终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将于本月30日重返上海音乐厅的俄罗斯钢琴家阿卡迪·瓦洛多斯,无疑属于后者。
当年,一次突如其来的机会,让瓦洛多斯代替因身体不适取消演出的阿格里奇。虽是临危受命,但他以稳健的发挥,赢得各界很高的评价,曾长期担任钢琴大师霍洛维茨唱片监制人的托马斯·弗洛斯特(Thomas Frost),更是对他在键盘上展现出的全面技巧赞不绝口。在弗洛斯特看来,这位年轻人不仅具有如同霍洛维茨般的超级技术和敏锐的表现力,对所演奏的作品也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拓展。很快,弗洛斯特就将一纸专属录音合约递到他手中。
对于首张唱片的选曲,一向颇有主见的瓦洛多斯决定将目光集中于那些曾让人赏心悦目,却又一度被同行们淡忘的钢琴改编曲。作为钢琴文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改编曲从各方面拓展了钢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曾为历代大师们所热衷。只是在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一种倡导严谨、客观、不带个人感情的演奏风格的盛行,这些充分彰显钢琴家个性和魅力的改编曲渐渐退出舞台,甚至在有些人看来,演奏这类曲目乃不登大雅之堂之举。瓦洛多斯正试图以自己的演奏,将它们重新带回大众的音乐生活,消除人们对改编作品的种种偏见。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明智的,在这张《钢琴改编曲集》中的演绎又是那样成功,以至于一时间“你听过瓦洛多斯么?”几乎成了国外许多钢琴同行见面时的问候语。
这张唱片中,瓦洛多斯对音色的美感和层次的追求,以及对于歌唱性的注重,反映了俄罗斯钢琴学派的诸多美学特征,也成为他日后让人一听即识的标志。当演奏一些以抒情为重的乐曲时,他表现出诗意而深刻的乐感,且透过色彩的变化在琴键上实现宛若人声歌唱般的效果。自然,这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部分,还是他对多首令同行们望而生畏的超技改编曲举重若轻的诠释。尤其是他亲手改编的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堪称一绝,与其称之为“改编”,不如说“重谱”更合适,因为他在原作的主题素材中不断融入新的乐思和语汇,并充分运用各种繁复的技巧,将原本小巧、自由的作品演变为一首气势宏大的狂想曲。显然这又与俄国学派追求技巧极限的传统相吻合。多年前,他首度到访上海音乐厅时也演奏了这首拿手曲目,每当忆起,他以大量低音和弦烘托出的雷鸣般的效果,犹在耳畔。如今,在独奏会或是唱片中演奏改编曲的传统得以再度蔚然成风,瓦洛多斯定是功不可没。
不过为了避免人们对自己的认知过于单一,近年来,瓦洛多斯开始尽量回避改编曲,就像在这次上海音乐厅的独奏会中,他将以舒伯特《A大调奏鸣曲》(D.959)、舒曼《蝴蝶》(作品2号)、勃拉姆斯《三首间奏曲》(作品117号),这三部从任何角度看来都堪称伟大的作品,证明自己广博的演奏能力。而不知这次返场时音乐厅现场将会响起《土耳其进行曲》、《意大利波尔卡》,还是《星条旗永不落》,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