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我在Misa音乐厅里感受了电影的跨界呈现,看着超大屏幕的电影,配乐则豪华地以现场乐队来演奏,直击耳膜的音响比电影院震撼百倍!今年,Misa引进了卓别林的经典默片《城市之光》,无疑把电影音乐的功能进一步放大,影片没有一句对白,音乐担当起讲故事的另一主角,乐队来自纽约爱乐乐团,美国的影片、美国的乐团,可谓原汁原味绝佳组合。
影片讲述一个流浪汉(卓别林饰)和双目失明的卖花姑娘的爱情故事,这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经济萧条年代的各种无奈,幽默背后,笑中含泪。《城市之光》拍摄时有声电影刚起步,不少公司纷纷向卓别林伸出橄榄枝,希望他拍一部有声电影,但大师依旧执着于默片,这是他自导自演的最后一部默片,评价很高。
坐在Misa音乐厅里观影,从视觉上来讲,卓别林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悲喜剧的情感因素,其即兴表演和喜剧天才令人叹为观止!而从听觉,纽约爱乐乐团的演奏,扑面而来的美国风,有华尔兹、百老汇音乐、进行曲、爵士乐,五光十色混合在一起,听上去很贴切也很有效果!我特地留意了一下作曲:“卓别林”的字样赫然眼前,原来大师还有这样一手,天才的他亲自布局并参与影片音乐的创作过程。他知道什么场景选择什么样类型的音乐,知道音乐的律动和画面的契合点。无怪乎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称卓别林是一个天生的音乐家和舞蹈家!
一声单簧管滑音以及铜管的爵士风立即把我们带回到上世纪30年代,城市灯红酒绿、光影交错……身份卑微的流浪汉和盲人卖花姑娘在街角相遇了,流浪汉瞬间被美丽的卖花女吸引,爱情之花在他心中燃烧,他从她手中买了支花,深情地望着她。卖花姑娘的音乐动机如此温柔,大线条的旋律加入适当的休止符,那欲语还休、憧憬爱情的卖花姑娘的形象在纽约爱乐弦乐柔美的音色中无限伸展。在之后的情节中,只要他们相遇或彼此思念时,这爱情主题就会出现,小提琴SOLO像镀着一层爱情的明媚光泽,十分动情。
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形象,他头戴礼帽、手拄拐杖、逢人便脱帽致意,其外八字的走路样子让人忍俊不禁,其音乐动机是用半音下行的、拨弦的音型奏出,这滑稽的音乐形象与卓别林经典造型可谓珠联璧合。
为了帮姑娘治好眼睛,身材瘦弱的流浪汉居然来到拳击场参加比赛,一声号角,把他召唤到拳击台中央,流浪汉无论从身材还是实力都与对手相距甚远。比赛开始,他躲在裁判后面,脚步与裁判一致,弦乐的快速三度震音来展现轻盈跳跃的脚步,充满动力又不失敏捷和幽默。当他被打得落花流水,被扶到场边休息时,他幻想着卖花姑娘在自己身边,那支爱情主题闯入,无比浪漫,突然一个巨响的铃声,比赛继续,幻影破灭,音乐又以无穷动的16分音符继续比赛。最终小号宣判了比赛的赢家,流浪汉没挣得一分钱,黯然离去。但他不放弃希望,继续寻觅工作……他再次去女孩家,把1000美元交给了她,随着影片中那份情感的升温,爱情之花完全盛开,音符像万道金光洒在Misa厅里!
纽约爱乐乐团一个半小时的现场演奏生动、奢华,他们轻松驾驭影片各种音乐风格并转换自如,音乐准确对应到画面的每个细节,这不得不让我关注到本场指挥蒂莫西·布罗克,这位卓别林电影音乐专家花了数十年整理和编配卓别林所有默片的音乐,并带领美国老牌乐团在Misa之夜呈现了最正宗的默片音乐,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