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一场音乐会中听到了以前你没听到或忽略了的声音,有了新发现,那这场音乐会对你来说就很有价值。纽约爱乐乐团在Misa音乐节的收官演出,从古典、浪漫到二十世纪的三首曲目中,我听到了新的声音……
首先,现场听20世纪先锋派作曲家布列兹的作品实属难得,这次上演《信息速写》,一把独奏大提琴与六把大提琴,编织了一个现代狂飙的声音魔界,这些音符就像《黑客帝国》中快速跌落的信息码,不协和的音符彼此摩擦、碰撞、散射、融合。惊叹布列兹的序列音乐,其结构和音色可以考究细分到这种地步!乐曲结尾一路急速飞奔到顶点,辉煌得就像个大乐队,也契合这届Misa的主题——狂飙年代。
其二,听到了25分钟版本的沙汉姆的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说实话,在经历了前两天沙汉姆巴赫“小无”的洗礼后,再来听他演奏的门德尔松,就显得有些平淡了,小提琴家一般会用30分钟完成的这部作品,沙汉姆只用了25分钟,琴声一如既往的悠扬,但与纽约爱乐乐团在有些细节上没有完全对上,不过,三个乐章一气呵成,他高超的技巧和迷人的音色仍把我们带到“庭前花开花落,天边云卷云舒,闲庭信步”的自由境地。
其三,听到了较为轻盈的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现代交响乐团的演绎因其乐队编制的不断扩大而声响越发厚重,贝多芬时代却并非如此,听纽爱的演奏,感觉像听加迪纳的古乐,乐团音色轻盈、富有弹性,整体节奏很规整,指挥吉尔伯特乐句处理得很严谨,到了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弦乐有节制地缓缓叙述,音响幅度对比较大,情感推进有度,哀而不伤。
现场,我在乐团中发现了几个学生模样的演奏者,原来由上海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及上海音乐学院联手培养的SOA上海乐队学院的几位学生也加入到演出中,纽爱的Misa终场夜里留下了他们热情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