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在特大城市限制人口、中小城镇扩容的情况下,国内一些中小城镇纷纷提出2020年、2030年人口倍增的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这条新闻,让人惊悚不已。
34亿规划人口,相当于中国目前人口规模的2.5倍,足以装下全世界约一半人口,十分荒谬。这些规划是如何制定出来的?
人口扩张,利益多多。一是地方政府可以依赖土地财政。每多一个人进入城镇化序列,与此对应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就多。人口越多,土地出让金收益就多。二是以城镇化为名重塑城市新面貌。可以看到GDP增长和政绩。三是城镇规模扩大,管理繁重,地方升格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由此贪大、贪多,大干快上的冲动油然而生。
这显然与国家的城镇化路径不符。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目前的户籍城镇化率为39.9%,到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5%。要在未来实现这一目标,大约增加1亿人的住房需求。
34亿规划人口的背后,首先,根源是地方政府粗放的发展理念在作祟。地方政府贪大求多、唯利是图,盲目攀比速度与规模。
其次,城市规划没有实事求是,依法制定。根据有关规定,制定规划要根据人口流动、资源禀赋、产业规划等来确定城市规模,不能任性而为。但是,有的地方任意修改招商引资、地产商业等建设项目;有的沦为无人居住的“空城”;还有的面临人口净流出的“失血”状态。比如,“小吃之乡”福建沙县人口26万多,制定规划,到2030年人口要达到35万。该县建设局相关负责人称,沙县现在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外出从事小吃行业,人口不流出就不错了。
再次、城市规划缺乏统筹考量、问责机制。地方规划是“散户”,难免信息不对称。全国规划部门应该进行指导,需要一整套自上而下的协同机制、问责机制。试问,如此荒唐的34亿的规划人口,如何经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层层审批的?3500多个新城到底是谁来把关、如何把关的?
当然,对于这些问题,党和政府已引起重视。今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认真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由本级政府编制、社会公众参与、同级人大审议、上级政府审批的有关规定。城市规划不能任性而为。中国城镇化,已到了摒弃简单粗放的发展思维的时候了。城市规划要回归法治化、科学化轨道,实现以人为本、以经济规律为基础、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