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6年07月1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隐私为零
左妍
  左妍

  早在1999年,互联网的发展还没有现在这么迅猛,时任Sun公司CEO的斯科特·麦克尼利就说,互联网分享将彻底“杀死”人们的隐私。

  17年过去了,互联网对于人们的生活简直如水和空气般不可或缺,他的话依旧震慑人心。在网上,你如同裸奔,真的没有什么隐私可言。

  这两天,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也被“性格测试”刷屏了?尽管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一起“营销事件”,但还是忍不住参与其中。在玩得高兴之余,你是否考虑过类似的测试已多次刷爆朋友圈,而且每次都要输入姓名、手机号、生日等个人信息,还要微信号授权,这会不会造成个人隐私的泄露呢?

  很多人惊恐地点头,“之前我怎么没想到呢!”再一看,这个账号已经被永久性封号了。

  用这种游戏幌子套取信息固然可耻,可是你的“隐私”,或许早就被你主动泄露几十次了。我们买房买车注册网站办银行卡办各种优惠,扫一扫,投个票,组个团,填完资料,那一项项详细到家庭住址家庭成员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的个人信息很有可能被不良商家卖出一个好价钱。

  但也别太焦虑,这种“隐私”,称为“个人信息”更加精准。移动互联网崛起后,个人信息的透明化难以阻挡。电话号码、通讯录、照片、朋友圈……这些信息有些你愿意分享,有些你不愿分享。当我们在饭店里时,分享地理位置信息不是问题;一个小时后我们回家,却对它变得极为敏感。甚至有人担心,一旦发生隐私恐慌,用户把所有个人信息都打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标签,互联网的很多模式可能都要无疾而终,比如O2O、精确投放。

  另一方面,个人信息有供我们使用的交换价值:我们使用手机点评附近的美食,交换出去地理位置信息;我们使用外卖软件,交换出去联系方式。这些交换虽难以用价格标示,却无一不让你觉得物有所值。可问题在于,有时候你获得了服务,却不知道自己究竟付出了多少。如果信息不对称,个人信息的无意识透明便存在风险。

  我们抵制窃取、买卖个人信息、伺机行骗的违法犯罪活动,支持建立一套有监管、有追责、有保护的机制。这样,人们才不会在“交换信息”时心存焦虑,也不会因信息披露而担惊受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评论/随笔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生态上海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8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34亿规划人口的背后
钟爱之地
拾谎大王
隐私为零
监管“微传销”不能刻舟求剑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8隐私为零 2016-07-19 2 2016年07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