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包括此次参议院选举以及此前的2012年众议院选举、2013年参议院选举和2014年众议院选举在内,安倍已经领导自民党接连取得四次全国性选举胜利。不过,风光“四连胜”的背后却也是隐忧重重。
首先,选民对自民党的支持更大程度上是源于“求稳怕乱”的心态而非对安倍政权政绩的认同。安倍再次使出摆弄民意的惯用政治伎俩,主打“经济牌”并回避敏感的修宪议题,成功转移了选民注意力。安倍政权今后必须真诚回应对“安倍经济学”抱有期待的选民需求,在振兴日本经济和改善民生方面有所作为,才能稳固执政基础。
其次,东北灾区重建、冲绳美军基地以及核电问题等重大政治课题考验重重。此次选举中,自民党在宫城、福岛等东北6个“一人区”选区是1胜5负,兵败如山倒。这一方面是因为在野党成功展开选举合作,也反映出在日本东北地区,安倍政权有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东北灾区重建的政策不得人心。而受驻日美军一系列丑闻的影响,冲绳和北方领土事务担当大臣尻安伊子在冲绳选区落选。此外,在鹿儿岛县知事选举中,主张暂停核电站运转的无党派新候选人三反园训也击败了赞成重启核电站的现任知事伊藤佑一郎。对于积极推动核电站重启的安倍政权而言,鹿儿岛知事选举的结果也是个警讯。
最后,修宪目标并不可一蹴而就。虽然修宪势力已经成功跨过了在国会发起修宪动议的“门槛”,修宪问题很可能由此被提上国会议程。不过,兹事体大,并不可一蹴而就。战后70多年来,日本社会从未真正触及过修宪这一重大敏感问题。且不说民进党等在野党持反对态度,就是修宪势力内部对于“修哪条、怎么修”也存在不同意见。特别是对于规定日本不保持战争力量的宪法第九条,日本国内舆论和朝野政党的意见分歧更为明显。
即使修宪势力在国会成功发起了修宪动议,也还需接受民意的“考验”,在全民投票中获得过半数赞成才能通过。而英国“脱欧”公投的例子已经充分说明,全民投票充满不确定性。如果反对修宪的呼声高涨,安倍的“修宪大计”也很有可能在全民投票环节功亏一篑。 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 黄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