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通信,是唯一被证明可以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是目前人类能掌握的最完美安全密钥。中科大上海研究院教授张强透露,年底我国将建成连接北京、上海的光纤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加上量子卫星的运行,国内将初步形成天地一体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京沪两地的金融、政务等机构将实现保密通信。
未来5-10年,全球范围内的量子通信网络有望组建,这为量子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永不泄密的量子电话,瞬间转移的信息传递,速度超快的量子计算机……目前,上海金融、电力系统等迫切需要最高安全级别的网络系统,开始提早寻找绝对安全的“金钥匙”,积极接触量子通信。
其实,早在2003年,量子技术已经进入上海储备重大前沿科技的“千里眼”中。通过基础研究项目、上海市自然基金、科技人才计划等,上海已累计投入近1.2亿元,支持量子方向相关项目200多个。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处长陈馨表示,目前正在开展的上海量子方向发展路线图研究,希望为该领域进行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
其实,在真正迈入量子时代前,还有一系列的相关核心技术亟待攻关。2013年,复旦量子调控实验室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单原子层的新材料黑磷,这是一种电子移动速度比拟石墨烯的半导体材料。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吴施伟说,在后硅基时代新型电子元器件领域,中国必须抢占先机。“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新的材料来取代硅,用新的量子现象实现手机计算的逻辑,同样开发新的量子材料进行量子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