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9月2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孩子眼中的淮海战役(下)
邓伟志
  ◆ 邓伟志

  从中观上看,离徐州不远的西南方向,群众基础比较好的是萧县二区。一区近国民党县政府,共产党进去比较困难。不过,解放军又不可能住在群众基础最好的赤贫农(当时尚无“下中农”一说)家中。赤贫农自己还没房子住,哪有多余的空房子给大部队住?这就是说,大部队只能住地主家里。当地有三个大村庄,可谓三足鼎立:一为纵瓦房,二为刘楼,三就是蔡洼。三大村庄都有很多地主大院。当地百姓对三大村庄上的地主有三种不同的评价:纵瓦房的“骄”,刘楼的“刁”,蔡洼的“孬”。什么意思呢?纵瓦房的地主受教育程度高,自恃有文化,高人一等,骄!刘楼的地主多是卖麻油的工商业地主,做买卖时岂止斤斤计较,简直是两两计较,花言巧语,滑头滑脑,刁!再就是蔡洼的地主是土地主,社会关系简单,爱抠门却不会抠门,孬!愚者易安,总前委驻在这样的村庄麻烦事少。

  再从微观上看,总前委在蔡洼住的这一家,同共产党有关系、有感情,因此淮海战役前委安在蔡洼,实践证明是对的,高明的。

  杜聿明不自信却信鬼

  现在很多文章说是杜聿明的下属的下属不愿意住在有棵树的院子里,因为那院子像汉字“困”字;又有文章说是房东不想让人住,故意用“困”字来描述,借以吓跑蒋家军。我见过杜聿明被赦不久所写的材料,当时他走进院子后,身边的副官说这庭院像个“困”字,不宜住。杜聿明认为言之有理,更换了地方。这说明,人在走投无路时最容易投进“看风水”、搞迷信的陷阱。不自信则信鬼。

  杜聿明的不自信早就有了。他认为淮海战役这个仗必败无疑。他的夫人曹秀清比他看得更清楚。在蒋介石把杜聿明从东北调到徐州当“剿总”副总司令时,曹女士就认为这个仗打不得,大闹过总统府,说杜身体有病开过刀,不应再去打仗。蒋介石不理睬。后来杜聿明果然又在淮海战役中吃了败仗,当了俘虏。曹秀清又大闹了一次总统府,要上司找回丈夫。后来蒋家军用“杜已战死”的说法蒙骗曹女士,曹女士方才罢休。从此,蒋介石就开始对曹女士冷淡和疏远。杜聿明的长子在美国留学,交不起几百美元的学费,蒋介石也不肯帮他付学费,逼得踌躇满志而不得入学的杜公子在美自杀。这就是蒋家王朝的“良心”。

  是谁抓住了杜聿明?

  不少文章说杜聿明是被解放军抓住的。这固然有理有据,可事实是先由萧县张老庄拾粪农民段庆香父子发现,报告并配合张老庄驻军四纵队十一师卫生处通讯员范正国、崔喜云二人抓捕的。这件事,我当时就在《大众日报》上看到过,不知怎的后来提得少了,甚至连杜聿明被俘的地点也变更了。

  原来,段庆香曾经参加过革命,虽然脱离了革命队伍,但尚有一点斗争经验。他见杜聿明那一帮人要买他身上的破烂衣服,还要送他金戒指。这引起了他的怀疑,报告了解放军,并配合解放军抓住了杜聿明。可是,后来讲杜聿明被俘经过的文献都回避段庆香的这份贡献,就是因为他曾经脱离革命队伍的那段经历,这其实是极左观念作祟。

  确认“高文明”是杜聿明的不是陈毅

  关于识破杜聿明伪装这一点,我所知道的和电影里拍摄的情节不一样。其实,最早识别“高文明”的不是陈毅,而是陶勇、郭化若的三纵政治部主任陈茂辉。杜聿明曾写道,他误以为陈主任就是陈毅,以为陈毅已识破了他的伪装,他便用磨坊里的砖头来砸头自杀。杜聿明头上流血后走出门,别的俘虏见了都忍不住叫出:“副总司令……”陈主任这才确认“高文明”就是杜聿明。有些文章说是见杜聿明用进口手纸,才判断杜聿明是大头目的。我没见过这些材料。我只知道因手纸而漏馅的是守济南的国军司令王耀武。

  陈主任确认杜聿明的史实,我是听原东海舰队苏荣将军(注:不是已被关进笼子里的“老虎”苏荣)对我说过多次。当时,粟裕派科长苏荣把杜聿明接过来。粟裕反复叮嘱苏荣:“要带活的来。”粟裕还对苏科长说:“派你去是因为你有文化,讲礼貌。”所以,苏荣在把杜聿明带往华野司令部的路上特别小心,严防杜聿明再次自杀,从而使得杜聿明得以活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是陈其五等人起草的

  杜聿明多次声称在战场上只听过陈毅的劝降书,没听到毛泽东的劝降书,这也许是事实。可是,陈毅的劝降书和毛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是一而二,二而一。陈毅是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写的,后来毛泽东又在陈毅的劝降书上修改加工为《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用大喇叭对着陈官庄的徐州“剿总”司令部喊话。陈与毛的劝降书都是由华野宣传部长陈其五等人起草的。

  “文革”中,造反派每天都要让“牛鬼蛇神”念三遍《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可是,陈其五不念就背了出来。造反派大为惊奇,问他:“怎么回事?”陈其五说:“初稿是我主持起草的。”令造反派哭笑不得。

  陈其五是安徽巢县人,蒙古族,原名刘毓珩。“一二·九”运动时为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时称“学生救国会”领导人。“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这句名言首先出自于陈其五之口,是他在“一二·九”的演讲中既用中文又用英文讲出来的,但当时他还不是中共党员。“其五”这名字是刘少奇派他去卫立煌部做地下工作时为他改的。“文革”中他为此吃尽苦头。陈其五曾在新四军四师由我舅父任旅长的团部和旅部工作过,后来又到师部,担任过拂晓报社社长,是有名的大秀才。

  杜聿明是李鼎铭先生的表弟

  中国人很喜欢讲究家庭背景。我在“文革”前只知道诺奖得主杨振宁的父亲是复旦大学教授杨武之,不知杨振宁还有位岳父是杜聿明。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我聆听了他两次演讲。他夫人杜致礼陪同在旁,我这才知道杜致礼是杜聿明的女儿。

  现在有文章说杨武之至死都不认杨振宁这个儿子。这是无稽之谈。杨振宁1971年回国做了很多好事,但最直接的目的还是看望住在医院里的父亲。杨离沪回美国前,《解放日报》发消息,标题就是《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回国探视父病》。

  杨振宁对父亲、岳父都很好。十多年前,老朋友李前宽导演一边为我画像,一边讲了杨振宁在小范围看电影的故事。这位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说,电影中有个情节,周恩来派中科院物理所所长张文裕去抚顺见杜聿明,问杜:“你女婿是杨振宁吗?”杜答:“是。”然后杜伤感地说:“我对不起他们。”杨看到这里,当众号啕大哭。人都是有感情的啊!

  杜聿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家庭关系,他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的表弟。这是我与物理学家、蔡元培的儿子蔡怀新等听杨振宁讲演回来的路上,蔡怀新悄悄告诉我的。当时,还真令我大吃一惊。李鼎铭可是我崇敬的人物啊!是他率先提出“精兵简政”,是他自觉自愿献出全部家产。毛泽东劝他留一点,他却毫不犹豫地回答:一点不留。蔡怀新教授看我对此感兴趣,又补充一句:“杜聿明的表侄是老共产党人。”敌我双方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啊。

  杜、李是不是亲戚?这事我一直想请教米脂县的友人核实,可是见到米脂人时只讲正事,却忘了这事。蔡怀新是出名的不善辞令的老实人。我相信他的说法靠得住。后来,我又向老家仅距李、杜家一二十公里的上海社联副书记刘世军打听。他证实李、杜两家是有亲戚关系。

  (摘自《上海滩》2016年第9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家装专版
   第A24版:家装之窗
   第A25版:家装专版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新民法谭
一个孩子眼中的淮海战役(下)
细说孙中山家族
同和里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8一个孩子眼中的淮海战役(下) 2016-09-23 2 2016年09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