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迟到了22年的见面
开好纪念座谈会,大家又到花园草坪上拍照留念。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张承宗部长还单独与王弘之合影。这几张照片,成了王弘之第一次瞻仰外祖父故居留下的最珍贵的纪念。
无疑,王弘之那天成为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活动的新闻人物。然而,他的名字最后并没有在新闻媒体上出现。
那天张承宗部长与王弘之合影后,又单独接见了他。张部长先详细询问了王弘之的工作、家庭情况,接着说:“王弘之同志,你有什么困难需要政府帮助解决?你不必客气,请提出来。”“我没有困难,”王弘之接着又激动地说,“我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以后外祖父的纪念活动能每次参加。”“你是孙中山先生的骨肉嘛!这完全可以。”张部长不假思索地答道。最后,张部长又郑重地问王弘之:“你的名字明天要不要见报?”王弘之沉思片刻道:“几十年来我已甘于淡泊,并无奢求。至于见报与否,如果组织需要就见报,我没有意见。”第二天上午,王弘之特别留意报纸,有关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活动的报道,他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但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当时,许多朋友说他不会抓住机会,实在太戆,他却一笑置之。
不久,王弘之由曾经担任孙中山秘书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田桓等人介绍,参加了民革,并被选为民革上海市委员会学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祖国统一联谊会副主任。从此,在上海纪念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各类活动中,人们总能见到王弘之的身影。但一般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作为孙中山的外孙,晚年的王弘之终于实现了夙愿,翻开了他人生新的一页。
1991年3月,王弘之被上海市市长黄菊荣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他当时正在办理赴台探亲手续,立即将这佳音先告知在台湾的姐姐王蕙。王弘之应姐姐邀请赴台探亲,还得从四年前与他台湾的大阿姐王蘅相聚谈起,其中有一段有趣的插曲。
1987年春节前夕,香港朋友来信告诉王弘之:“你姐姐将来香港,请你来港过春节,与你姐姐见面。”王弘之想到姐姐1947年离沪赴台,屈指数来已整整40年了,在这漫长岁月中,他多么想念同胞姐姐啊!在民革上海市委的大力协助下,王弘之和妻子很快办妥了赴港手续,匆匆离沪。但王弘之到港后见到的不是胞姐王蕙,而是同父异母的大阿姐王蘅。原来,朋友不清楚王弘之在台湾有两个姐姐,而王弘之见姐心切,接信后心想朋友说的姐姐就是自己的胞姐王蕙了。
1987年的香港之行,王弘之尽管见到了分别41年的大阿姐王蘅,但没见到同胞姐姐王蕙,总感到有那么一点遗憾。王弘之思念同胞姐姐的梦在一年后终于实现了。
1988年初,王蕙与弟弟王弘之相约在香港见面,并预先为弟弟订好客房。那天,王弘之夫妇到香港的宾馆已是中午,见姐姐尚没到,十分焦急。不久,姐姐来电说:“我不能来了!”“你约我来港见面,现在却说不来了,叫我怎么办?”王弘之有点生气地说。“你像爸爸,喜欢游山玩水,这次到香港就算出来玩一趟吧!”王蕙笑着安慰弟弟。原来,王蕙临时改变主意不来香港,事出有因。73岁的王蕙本来由儿子陪同来港,但动身前儿媳将分娩,这样儿子要照顾妻子,不能再陪母亲了。
正当王蕙再三向弟弟解释不能来港的理由时,理解母亲思弟之情的儿子抢过电话说:“舅舅,我决定叫妈妈来。但妈妈年纪大了,一个人从来不出远门,你晚上到启德机场接妈妈。”王弘之听了,不知如何感谢这位未曾谋面、善解人意的外甥了。
从台北起飞的班机原定晚上8时到香港,但飞机直到10时才姗姗来迟。王弘之夫妇在机场出口翘首以待,坐立不安,用急切的目光紧紧盯着候机室的出口。当他看到一位年龄与自己相近的老太太拖着行李在人群后缓缓而来时,他一眼就认出了离别40多年的姐姐王蕙,一边高声喊道“姐姐,姐姐”,并一边拉着妻子快步奔上前去,拉住姐姐的手激动地说:“姐姐,我是海平啊!”王蕙凝神端详着王弘之,哽咽地说:“海平,我们终于见面了!”姐弟俩为这次迟到了22年的见面激动得热泪盈眶,引得旁人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