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奇的泳坛巨星菲尔普斯在里约奥运会上六度登上领奖台,镜头中的菲尔普斯留着一头短直休闲的发型。这是飞赴里约前夕,他在亚特兰大的一家理发店(barbershop)剪的。当时菲尔普斯将自己和理发师及顾客们的合照上传到Instagram,结果引发了一阵轰动。粉丝热情点赞留言并非仅出于简单的明星效应,这个情节的发生有一个特殊的背景:曾经流行美国的理发店如今已经逐渐衰落。
二十年减少23%
红白蓝螺旋条纹灯箱、黑色皮质座椅和长直的刮胡刀是美国理发店的“标配”。在美国,与男女顾客皆服务的美发沙龙(hair salon)不同,理发店(barbershop)一般只给男士提供理发和剃须服务,且理发以短发见长,发型相对简单及单一。理发店的功能也超出中国人对一般理发店的认识,它还具有社交功能。男顾客之间,顾客与理发师之间存在社交传统,在这个“远离女性”的空间,他们会聊生活,聊政治,甚至下棋。很多人来理发店不是因为头发太长了,而是想来聊聊天。
理发店在美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但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理发店关张。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公布的数据,从1992年到2012年这20年间,美国理发店的数量下降了23%。
男士沙龙与专业形象
理发店关门的同时,男士沙龙(men’s salon)却在全美各地崛起。它们为男士提供更高端的服务,包括热敷面部护理和手部护理(修指甲的委婉说法)。这里的花销要比理发店和一般的美发连锁店贵,里面的装修时尚现代,并不是那种人们可以随便闲逛的地方,不利于发展社交。
美国南伊利诺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克里斯汀·巴伯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在她的研究中,男士沙龙的发型师们将理发店描述为一个正在消逝的场所,称男人们正在寻求更加尊贵的美发体验,而这是电视积灰、地板油腻,只有一摞摞汽车杂志的理发店所不能提供的。
男士沙龙新进的年轻理发师们似乎也不再留恋老式的理发店,他们把新兴的男士沙龙视为“男士专属场所”的一种“革新”,认为它比“又小又脏”的理发店“更为顾客着想”。而那些还在坚持的理发店也开始尝试让自己变得稍微高端点,比如重新刷个墙或者置些平板电视。
巴伯采访了一些男士沙龙的顾客,问他们是否在理发店理过发,他们回答说自己根本不属于理发店的受众市场。在他们看来,理发店是为没多少头发需要打理的老男人和不怎么在乎形象的小男生服务的。而作为职业的白领男士,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已经过了光顾理发店的年纪。
确实,相比理发店,男士沙龙不仅理发更加精细,还提供染发、修指(趾)甲和脱毛等服务,帮助这些男士获得他们希望的“专业的”外型。一名叫吉尔的顾客解释说:“职业的、商务的男性都知道,如果他们外表看起来像成功人士,就会给他们的客户、顾客或其他一起工作的人留下一种印象——这个人是聪明的,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仍受一些人欢迎
然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理发店的地位依然重要。
事实上,光顾男士沙龙的多是相对富裕的白人,他们提供的看法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带有偏见的。如一位在女士沙龙(women's salon)消费的男顾客表示,去理发店理发的都是不太在乎外型的技师或修理工,要么就是很喜欢看店里《花花公子》的大男子主义者。
美国的理发店从19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都有明显的顾客种族区分——分为非洲裔顾客为主的及白人顾客为主的。20世纪90年代“都市型男”风潮渐起,富有男士开始抛弃理发店,转进美发沙龙。汇入这股潮流的大多是白人,但有研究表明,理发店在注重兄弟情义的非洲裔社区依然受到欢迎,非洲裔街区存在着很多街角理发店。
美国政治学家和电视节目主持人梅利莎-佩里在她的著作《理发店、圣经、非洲裔娱乐电视台》中阐述了理发店里的对话是如何影响非洲裔人政治思想的塑造的,并认为理发店维系着非洲裔社区的关系,尤其对于年轻非洲裔来说,理发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场所。
这也是菲尔普斯到亚特兰大理发店理发引发巨大轰动的一个原因。在菲尔普斯上传的合照中,是一个典型的旧式理发店场景,除了菲尔普斯,其他十余位顾客及理发师几乎都是非洲裔。菲尔普斯是在一名教练的推荐下去“尝鲜”的。网友们纷纷为菲尔普斯光顾“非高端化”的理发店点赞,而这家复古的理发店也因此难得迎来了一阵火爆的生意。
理发店里的男子气概
作为“没有女性的世界”,理发店一直以来就洋溢着阳刚之气。但在如今这个年代,男子气概的定义已经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男子气概受到了许多挑战。很多男性会反感这种古老的阳刚之气。美国非洲裔导演德里克·米德尔顿在今年5月推出了纪录片《束缚:同性恋在非洲裔理发店》,讲到自己少年时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爸爸带到理发店,因为自己“不够阳刚”,总是遭店里人嘲笑。米德尔顿希望理发店能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不要以所谓的“阳刚标准”去束缚像他一样的人。
然而,与米德尔顿正相反,一些男士却在寻找正在消逝的“男子气概”。在一些白人富裕社区,一种新型的高档理发店卷土重来。记者托马斯·麦克比在《理发店的复兴说明了什么》一文中写道,这种新型理发店的顾客主要是来这里寻找传统意义上的男子气概,这样的男子汉气概在那“美好的旧时代”里可以无拘无束地存在。在这里,你能享受到旧式理发店那种经典的感官上的愉悦:爽身粉的芳香,须后水的清凉及眼前古老的刮胡膏圆皿。这些可以帮助顾客们找到作为一个男人的感觉。
不过,要体验这种重新包装的理发店,得花费更多的成本。它的收费比一般的理发店约12美元的费用要高很多,如麦克比提到纽约的一家“伙伴理发店”的理发费用是45美元——这个价格足以吓退一大票男性消费者。
从男子气概的角度回过头来审视街区里理发店消逝,并被高端男士沙龙取代的现象。实际上,这并不是对过去男子气概文化的瓦解,而仅象征着富裕白人为主的男性对男子气概理解的转化。
至于原来理发店里存在的社交传统,又能否继续承接下来呢?在新兴的男士沙龙,男性顾客们不再像在理发店那样进行“男人之间的交流”,他们可能会和女性发型师建立一对一的紧密联系。发型师们说这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对于这些多金“职业”男士来说,男士沙龙还是一个不错的地方,因为这或许是他们为数不多能用钱买到沟通的感觉的地方。
摘自《看世界》2016年9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