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征中的“四老”
吴东峰
  吴东峰

  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在长征途中被称为“长征四老”。

  其实,董必武长征时才四十八岁。红军女战士危秀英回忆,董必武和蔼可亲,沉着稳健。长征之初某日黄昏,他们头戴一束束树枝作为伪装,集合在山坡上开会,董必武正在讲话。一架国民党飞机飞过来,扔一炸弹,落于附近大约六米以外的地方,没有声响。人皆惊慌而董则走向弹坑看看,又抬头看看,然后对大家说:“马克思在捉弄敌人,炸弹没有爆炸。”

  翻越夹金山时,董必武等老同志都坚持把马匹让给伤病员骑,自己拉着马尾巴随大部队前进。中央休养连翻过夹金山没有一个人掉队,那时在山上掉队就意味着死亡。

  林伯渠长征中戴着很深的近视眼镜,肩上背一袋麦子。不管黑夜和白天总是看见他左手提着一个马灯,右手执一根手杖。在等待渡河的岸边,他向红军战士讲辛亥革命的故事,饥寒交迫的战士围着这位老人凝神地倾听着,直到渡河为止。

  林伯渠也年将五十,白发童颜,身体甚健。在8月余的行军中,林只骑十八天马,经常步行。林伯渠长征前担任苏维埃中央政府财政部长,中央苏区所有财政均出其一手计划,长征中他负责远征军的供给。

  谢觉哉年长于林两岁,和他们一样随红军长征时都在中央休养连,当时只穿一身破旧棉袄,背个破挎包,里边就只有几本书、放咸盐的破纸烟盒和碗筷。他们每走到宿营地都累得不想动了,找把稻草就躺在地上休息,可是谢老还常给大家讲历史故事,如“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诸葛亮过大渡河,清朝“大金川战役”等等,鼓舞大家的情绪。

  长征中有不少老同志坚持到了最后。特别是这一年已是58岁的徐特立,作为教书先生,穿惯了长袍,长征途中仍不改此穿着。只是这件长袍经过一年的磨损,补丁又增加了不少,加上头顶一个缝制粗糙的军帽,手拄一杆红缨枪,真有点文不文,武不武的感觉。

  “四老”中徐特立最年长,长征时已近花甲,头发花白,牙齿也脱落了。徐特立为苏维埃政府教育部副部长,红军离江西时,徐本有一马,但半途因知伤兵缺乏驴马,徐竟转送给卫生部之伤兵,而其本人则步行。此乃徐老之洁身自好,愈老愈壮之精神。

  徐老在红军中担任红军大学的政治教授,在雪山草地异常艰苦条件下,向红军官兵继续讲课。在长征中他未曾骑过半天马,天天走路,过草地时,他自牵着一条小驴子,驴子背上不少包袱毯子。在后河边上,毛泽东问他:“徐老,你为什么不骑驴呢?”“我的驴背了三个有病的学生的包袱毯子,我们走不要紧。”徐特立这样答复毛泽东。

  徐特立拾得一块破红布自己缝作裤子穿着,身着一烂破皮袍,手持一根木杖,肩膀还背上八斤炒麦子干粮。常常听到他向一般军官问:“今天是否有仗打?没有封锁线吗?”他看见因病落后的人,一定停住脚步用湖南的口音说:“同志!努力跟上呀!快到宿营地了。”战士们听到他老人家慈爱的声音,莫不兴奋起来。

  十日谈

  长征的细节  

  长征中女兵的故事可歌可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第A03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8版:评论/随笔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家装之窗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家装专版
   第B07版:家装之窗
   第B08版:家装专版
印中岁月
黛玉论诗
缺“心”“眼”
轻轻邂逅
中学回忆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长征中的“四老”
少女肖像(油画)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长征中的“四老” 2016-10-21 2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