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力度最大~~~
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力度最大~~~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力度最大
“上海2040”:收到各界意见1810条
潘高峰 方翔
■ 十月二十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 本报记者 陈正宝 摄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的编制,不仅勾画出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图景,也是一个全面探索城市治理模式的过程。

  开门做规划,是这次规划编制的最大特点。众人拾柴,不仅让这份规划更科学,更有分量,也让它真正成为了凝聚全社会共识的行动纲领。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昨天召开第十三次全体会议,全会审议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送审稿)》(以下简称“上海2040”)。“上海2040”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第四次总规编制,也是历次总规编制中公众参与力度最大的一次。在为期1个月的草案公示期间,共收到社会各界意见1810条。

  两年多编撰采英撷粹

  2014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成立由韩正书记担任组长、杨雄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市环保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政府研究室和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8个核心成员单位组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也全面深入地指导了“上海2040”的编制工作。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成为“上海2040”规划编制的核心指导思想。此后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更是对规划编制提出了具体要求。

  截至今年8月,规划编制部门先后邀请40个研究团队,联合市政府22个委办局、16个区人民政府,开展18项战略专题研究、28项专项规划编制和各区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研究,同时还组织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等4家单位共同参与规划编制。

  为了汇集各方智慧,规划编制专门建立了由核心专家、咨询专家组成的专家决策咨询机制,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对规划编制进行全过程把控,强化专业支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人士代表组成的“公众参与咨询团”也全程参与。

  为了拓展公众参与度,有关部门搭建起新兴媒体平台,先后组织11场战略专题研讨会、“上海2040”概念规划设计竞赛、“上海,我的2040”公众调查、市民论坛以及“上海2040:我要看、我要写、我要画”等活动,形成最广泛的公众参与格局。上海还主动与江浙两省规划主管部门联系,就规划重要内容进行沟通,组织各方在技术层面进行多轮对接。

  一个月公示察纳雅言

  今年8月22日至9月21日,按照法律规定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新鲜出炉的“上海2040”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公示,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社会各界对“上海2040”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肯定,并通过电话、网络、专题座谈会、书面反馈等多个渠道,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公示期间,多名专家、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网友提出,要更严格保护历史文化。有国外规划研究设计机构也提出建议:城市历史是鲜活的,不应只是被封存在博物馆中,而应兼顾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吸纳这些建议后,“上海2040”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制订了更为严格、更为系统的保护措施,加强城乡历史环境整体保护,拓展历史文化保护对象,创新历史文化保护机制。

  上海城乡协调发展中的短板是“乡”,这也是多位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共同看法。如何缩短中心城和郊区差异,提高生活品质,使在郊区生活的各类人群真正做到宜居、宜业、宜游、宜学?“上海2040”通过修改完善,使这一意见建议得到充分重视。修订后的草案里,突出了补郊区发展的短板,明确要举全市之力推动郊区发展,在郊区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将部分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向郊区重点布局,强化和全面提升郊区公共服务水平和品质。

  上海非机动车道路建设严重不足,步行、骑自行车都不安全,也是不少市民的共同看法。有境外咨询机构负责人提出,要重视慢行系统和绿道系统,加强公园、开放空间之间的连接性,使街道更加适宜步行和骑行。多位市规委会专家也提出,全市要建设慢车道系统,重新配置道路空间。

  “上海2040”高度重视各界对改善城市慢行环境的意见,进一步增加了规划草案中优化提升慢行交通环境和品质的内容。提出将逐步调整优化路权分配,恢复禁行道路的非机动车通行权,同时突出绿道建设,结合市域生态空间,设置骑行、步行、复合三类慢行道,形成总长度逾2000公里的慢行休闲骨干网络。

  据统计,通过逐条梳理研究,规划编制部门先后采纳社会各界意见707条,解释或在下位规划中落实的意见818条,留作参考285条。      本报记者 潘高峰 方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第A03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8版:评论/随笔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家装之窗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家装专版
   第B07版:家装之窗
   第B08版:家装专版
“上海2040”:收到各界意见1810条
群众提高获得感 上海更有竞争力
新民晚报要闻A04“上海2040”:收到各界意见1810条 2016-10-21 2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