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市委委员们会场热议“上海2040”《规划》
~~~市委委员们会场热议“上海2040”《规划》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群众提高获得感 上海更有竞争力
市委委员们会场热议“上海2040”《规划》
方翔 潘高峰
  2040年的上海,将是一座更具活力的创新之城。2040年的上海,将是一座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2040年的上海,将是一座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

  面向2040年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发展愿景。在昨天举行的十届市委十三次全体会议上,市委委员们热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送审稿)》(以下简称《规划》)。

  创新之城:更具活力

  [在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基础上,上海将着力提升在全球经济的功能引领性,成为服务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龙头城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成为在全球资源配置领域具有重要话语权的国际中心城市。]   ——《规划》

  市委委员、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表示,《规划》提出了“卓越的全球城市”,这无疑是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关键在于人才的活力,像伦敦、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外籍人才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人才的流动对于上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的《规划》非常强调未来上海的空间格局应该是组团式的、多中心的,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也是极其重要的。”市委委员、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认为,现在大城市发展的通病是不断往外“摊大饼”,这次的《规划》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很多好的方案。

  “以往规划的目标定位,往往只重视经济维度,这可能与以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有关。这一轮规划中我们的目标和全球其他先进城市接轨,回归到了以人为本,与整个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相关。”市委委员、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党组书记庄少勤表示。

  此次《规划》中的一个词——“留白”也引发了委员的关注。“从理念上来说,‘留白’的提出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一个城市的规划,仅仅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不可能穷尽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如何更好将‘规划’与实际情况衔接,‘留白’无疑给今后更大的空间。”市委委员、上海市贸促会会长、党组书记杨建荣表示。

  人文之城:更富魅力

  [面对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人口结构更加多元的未来社会,上海致力于通过对城市品质魅力的不懈追求,成为城市治理完善、市民高度认同、兼具人文底蕴和时尚魅力的幸福、健康、人文城市。]  —— 《规划》

  市委委员、宝山区委书记汪泓表示,非常高兴地看到,这次《规划》主动纳入了上海的历史文脉,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延续,在三规合一和多规合一中,把历史名镇和文化特色乡村都联动起来,比如宝山的罗店镇也纳入了其中,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也特别注意非遗的内涵,一个地区文化性的、品质性的东西得到了恢复和延续。

  “花园洋房全世界都有,但石库门只有上海有。”市委委员、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党委书记吴清说,“《规划》中提到整体保护各类城乡历史文化要素,我觉得对于可留可不留的历史遗产,是否可以先留下,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之后再下结论,这样可以减少一些遗憾。”

  生态之城:更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资源约束带来的发展瓶颈,上海致力于在2040年建设成为更具适应能力和韧性的生态城市,并通过空间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持续改善,成为引领国际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标杆。]       ——《规划》

  纵观伦敦、纽约、东京的城市愿景,可持续发展都占据重要地位。在伦敦于2015年3月发布的最新版规划中,再次强调将伦敦建设成为“顶级全球城市”,其中就包括“在环境治理方面全球领先的城市”;纽约在2015年发布的规划中提出至2050年,纽约要建设成为“强大而公正的城市”,其中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韧性城市”;东京于2015年发布《东京都长期愿景》,提出“解决当前挑战并确保东京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市委委员、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党组书记宋依佳对于《规划》草案中提到的未来要建设骑行、步行、复合三类慢行道,承载市民健身、休闲等功能非常赞同。她指出,在大气环境上,《规划》提出了力争在2040年把年PM2.5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做到的目标,如果要做到,绿色出行必定要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一旦达到这一目标,市民也更乐意选择骑行等慢交通方式。”宋依佳认为,这样的慢行交通体系必须成网、成体系,而不只是在景观区里弄一条道,走走路健健身。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和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更是贯穿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理念。以人为本是规划的灵魂,只有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到、可感知,切实提高获得感,上海才能更有竞争力。本报记者 方翔 潘高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第A03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8版:评论/随笔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家装之窗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家装专版
   第B07版:家装之窗
   第B08版:家装专版
“上海2040”:收到各界意见1810条
群众提高获得感 上海更有竞争力
新民晚报要闻A04群众提高获得感 上海更有竞争力 2016-10-21 2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