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社会一点点,也就不白说
既不开微博,也不用微信,白岩松却发现,因为自己的“不说”,署名“白岩松”的言论反而越来越多。虽人到中年,有权保持沉默,可为避免“被冒名说”,不如效仿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反正“不说白不说,白说不白说”。
白岩松感慨:“我用嘴活着,也自然活在别人嘴里。”既然互联网造就的开放时代,无论怎么“说”,个人的声音总归只是万千声音中的一种,但如果个人的“说”能汇入推动与建设的力量中,为别的人生和我们的社会,起一点哪怕小小的作用,也就算是“《白说》不白说”了。
智慧远胜于知识,还要多读书
网络带来了巨大信息量,然而其中有多少有用信息却值得考量。白岩松说:“别以为你刷个微信就是在读书,别以为你学了点知识就拥有了智慧。”
在这个信息提取愈加便捷的互联网时代,掌握知识早就不是傲娇的事。“过去知识分子是极高的称谓,但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极为容易,老师在课堂上讲到’三’,学生已经百度到‘八’了,处处是头条、问答、知乎,你光有知识有什么用?储备再多,不过是个人肉移动硬盘,还不一定有人搜索来得快。”白岩松直言:“现在的’知识分子’应该尽快让自己进化为’智慧分子’,读书不只为了储备知识,而是要将这知识转化为做人的智慧。”
然而,这种转换依靠的还是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读书是在和比自己高的人交谈,这和聊微信是有本质区别的。最让白岩松痛心的是,现在年轻人正在渐渐丢失读书的传统。他回忆他的大学时代,“物质上穷得像乞丐,精神上富得像贵族”。因为那时读书是时尚,就连追女孩,也要读尼采、萨特,“不然没有谈资”。可现在,大学生四年下来能读几本书?要知道哈佛学生的阅读量可是一年两百本。
书籍提升视野,增加幸福指数
自读书中汲取智慧,再运用智慧找到真正的幸福。在读者提问环节,有大学毕业急于在上海这样大城市安身立命的孩子,追问白岩松如何能“留下来”,获得幸福?白岩松回答很直接:“你的眼睛若总看着别人,很难幸福;你得凭着自己的心,才可能拥有比房子、车子、票子能给予的更多的幸福。”
现场,白岩松也分享了自己的幸福秘诀:“首先,我生活方式不费钱,且夫人的价值观和我相仿,一起过就很和谐。其次,对每天用的东西我很愿意投入,偶尔用的东西我很不乐意掏钱。幸运的是,常用的东西都很便宜,真正昂贵的是那些偶尔用的。”当然,白岩松也承认,物质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是‘跳一跳、能够着’。”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