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这么严重的雾霾?”“这几年治霾究竟有多大成效?”“什么时候能一直呼吸洁净的空气?”……当“跨年雾霾”等空气重污染过程频繁时,不少人发出疑问。连日来,人民日报记者专访了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哪些原因导致这么重的雾霾?”
“主因还是污染排放大,不利气象条件也是重要的配合因素。气候变化和霾之间的联系机制,科学界还在研究。当然,主要是目前污染物排放还没有降到位。如果能降到位,即使在不利气象条件下,雾霾持续时间和出现次数都会减少。”
——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小曳
“全球气候变暖对雾霾的形成有影响吗?”
“刚刚过去的2016年12月,是我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12月。这么暖的温度为大雾霾过程提供了重要背景,冬季气温偏高,对霾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
“‘逆温层’是怎么回事?”
“污染物集中在低层大气中、出现霾时,气溶胶的总效应是‘冷却效应’,使得低层降温幅度高于上层降温,会使得逆温加重,大气层结更加稳定。逆温形成污染,污染加剧逆温,恶性循环,越来越重,必须要有一个天气过程带来的冷空气,才能破坏这种循环。”
——张小曳
“哪些自然条件有利于雾霾的消散?”
“风速的增大、风向的转变、湿度的减小、有效的降水、逆温层结的破坏、大气垂直扩散能力加强等因素,均有可能对霾起到清除作用。”
——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
“空气重污染期间,治理雾霾的重点是什么?”
“冬季应对PM2.5重污染时,在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的基础上,把氮氧化物排放降得更低一点,可能效果更明显。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包括燃煤(燃煤电厂、工业锅炉、散煤)、机动车等。目前,电厂已经做到超低排放,进一步的减排空间已经很小了。下一步要加大力度治理工业锅炉、散煤、机动车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
“什么时候才能一直呼吸到洁净的空气?”
“经过治理,目前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有所下降,但PM2.5前体物的浓度仍然是发达国家的10倍左右。总的来看,今后10年,中国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体上处于跨越峰值并进入下降通道的转折期。雾霾是几十年的发展积累形成的,不是一年两年可以根治的,必须要有中长期的防治战略和科学措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
“治理雾霾,还需要哪些更有力的措施?”
“头三年的减排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目前各地更多是在末端治理上使劲,包括超低排放、提标改造等,要找新的减排量,必须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上下更大功夫。现在排放量有所减少,但留在空气中的污染物还足够多,因此效果还不明显,必须进一步大幅度削减污染物。”
——贺克斌
本栏编辑 姜燕 黄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