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2点过后,一线的司乘人员已经结束了首日试运营下班了,而在申昆路枢纽停车场的修理车间内,80后的钱斌和他的同事们却忙碌了起来。登上近4米高的工作台,钱师傅开始了一天最为重要的工作——调换煤精。他边操作边介绍说,虽然这项工作技术含量不高,但重要性却非同一般:中运量采用的双源无轨电车如果煤精调换不及时,会造成车辆趴窝,影响到整条线路的正常营运。这些年来,随着电车陆续退出运营,公交车辆维护模式发生了变化,修理工长期修理大型常规动力和新能源公交车,对双源无轨电车从来没有接触过。在线路空车联调联试初期,每天车辆损耗量最大的就是集电杆碳刷的磨损,而集电杆碳刷属于车辆易耗品,车辆挂网运营过程中损耗较大,需要定期检查更换。
“我和两位同事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对集电杆头部及集电杆碳刷进行检查和更换,同时对车辆碳刷的磨损状况进行系统统计,通过跟踪式测量法对营运车辆碳刷磨损情况进行实际测量,为最终更换集电杆碳刷提供依据和操作标准。”钱师傅告诉记者,自中运量公交联调联试以来,他们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有好几天没有回家,大年夜也没与家人一起吃上团圆饭,但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整个联调联试期间和昨天的试运营,中运量车队没有因为碳刷故障停运过一辆车。”
凌晨1点43分,末班车已全部安全返回停车场地。营运调度监控指挥中心偌大的房间内,只剩下吴晨华一个人忙碌的身影。1块大屏、8台电脑、25组站点的实时情况、58个路口管控的专用信号灯、68辆车的配电情况、147组道路摄像头依次出现在各个显示器上。小吴捧着笔记本认真地逐一做着记录,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小吴的工作时间是晚6点至次日早晨6点,主要负责营运期间车辆与道路的管控,以及末班车进场后全部车辆的电子设施设备和站点、道路的设施设备维护。“这虽然是后勤保障性质的工作,但容不得半点闪失,比起开着帅气的18米巨无霸在延安路上奔驰,这项工作更具有挑战。”紧盯着显示器的小吴平静地说着,手中快速地记录着各种情况。“你看娄山关路站点这个摄像头的屏幕上有一块阴影,要打电话通知人员去检修了,可能是滴水溅上污垢。”
这时,桌子上的无线电台传来了呼叫“场地内车辆已全部充电完毕,请求撤岗。”“指挥室收到,辛苦了,准许撤岗。”小吴笑着说,“我们的车子充满电明天可以应对各种道路情况,不架辫子跑完全程没问题的。”
清晨6点30分,天还未亮,乘务员郑琴刚刚做完车厢内的清洁工作,洗完手整理着识别服上佩戴着的丝巾。一切准备工作妥当后,这个1988年出生的姑娘捧着早饭坐在调度室内慢慢地嚼着,等待着发车指令。“琴琴,7点15分发车。”“好的!”调度员季师傅说,“郑琴是个好姑娘,原本应该7点钟报到,她6点不到就来了,配合着驾驶员做完例行保养把车辆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郑琴则在一旁害羞地说道:“家里孩子小,晚上爱折腾,伺候完孩子自己也睡不着了,就早点过来了呗。中运量的车子都是新车,打扫得干净,自己待在车厢里也舒服,乘客坐着也舒心。”
“哎哟,这么多人。”伴随着洪亮的声音,调度室走进来一个魁梧的中年男子。“是驾驶员老杨,杨启奎,当过兵复原回来的,在公交开了十多年车了,有经验,老司机!”“您今天又来早了嘛!”季师傅调侃道,老杨嘿嘿一乐“我老早到了,早饭都吃好了!坐的5点的交通车过来,过年道路情况好,交通车开得快肯定到得早哇!”在向调度员反映了昨天试运营中自己遇到的一些驾驶安全的问题后,老杨要先去车上做例保了。临出门前,他还不忘提醒调度员季师傅,“麻烦告诉一下其他的接班驾驶员,节日里开车安全最重要啊!”
本报记者 张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