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米价菜价到药价房价,从教育公平到社会保障,百姓生计的方方面面,刻录着个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检验着施政者的政策取向。以百姓之心为心,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一点一滴的细微具体之处抓好民生问题。
把民生工作做到位,需要能力,更离不开情怀。心理学中有个“共情”的概念,意即同理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保障和改善民生,也需要类似的“共情”。倘若一边是“放管服”改革快马加鞭、一边是“中梗阻”藩篱枝节横生,一边是全国跨省医保报销启动、一边是省内还划分不同类型医保卡,这只会放大民生问题的短板效应,消解群众的信任感。把民生“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做到“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才是最真诚、最质朴的民生情怀,才能以实实在在的业绩真正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
(李洪兴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