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经常提到常怀感恩之心,感恩是报恩之意,源头当然来自施恩,感恩的行为,也是施恩。但有些人搞错了方向,把施恩当成了索恩,这就失去了感恩的本义。近日,笔者坐地铁时听到议论“某人不好,自己曾经帮了其很大的忙,不知道感恩”,当时很纳闷,这难道不是在索恩?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人或多或少存在助人图回报的想法,如果社会都是如此,那么人际关系就成了交换关系,甚至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都会变成利益关系,这会导致社会寻租成风,腐败愈演愈烈。有个别地方出现塌方式腐败,就是在所谓报恩心理的驱使下发生索恩行为,而败坏了社会风气。其实“感恩”是舶来词,牛津字典定义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这种回馈是施恩而非索恩之意,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由人生价值观所决定,不同的价值观对感恩态度是截然不同的,选择正确的感恩之心,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教会人生感恩第一课的是母亲,母亲十月怀胎,用乳汁含辛茹苦把孩子养育长大,付出的艰辛难以想象,而且这种付出是不图回报的,有很多年轻人成家后,待自己有了孩子才知道母亲的不易,懂得了感恩。这种恩情正是不图回报才显得伟大,母亲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学会不图回报的施恩,在我们生活中如果更多地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去施恩,整个社会将会充满暖暖的爱意,也会少一份索恩的自私。
学会感恩必须放弃索恩的态度,社会上有些人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理念,时时处处贪图好处,有的无利不起早,不给好处不干活,有的给多少钱干多少事。恩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关键在于有一颗施恩的心,同时也要有感恩的态度。如果从索恩角度分析,一定是对于物质东西多多益善,并且会以索得的钱财多少来衡量,索得越多则表示所施的恩越大,回报也应该越高;从施恩的观点出发,当然不是以钱财物质来衡量的,而是每个人尽自己所能去施恩,“勿以善小而不为”,感恩重要在于施恩之心,施恩之行,这是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了感恩的选择。每个人都可以用感恩之心去施恩,这样社会文明将会前进一大步。而那些热衷于索恩者如果不转变态度,轻者将会失去亲情、友情、爱情,重者将会陷入牢狱之灾,那些心存索恩侥幸者也该收手了,以免重蹈覆辙。
施恩与索恩一字之差,反映出不同的人生态度,能够施恩者是把握了感恩的真谛,表明有能力去实现报恩之心,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许索恩者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这是做人的耻辱,人生在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千万不要留下索恩的不道德之名。(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