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张图片,在济南某景点,一路边乞讨人员在行乞时,竟然拿出一张贴有二维码的白纸,请求“扫一扫”。网友惊呼,现在连乞讨人员都信息化,都可以用移动支付了。
由此想起了几天前的一则新闻:北京朝阳区一婚礼现场,一名伴娘在胸前挂着醒目的支付宝二维码,说这是为了方便来不及准备或者忘了带红包的宾客。有网友调侃道:“第一次见到用支付宝二维码收份子钱的,伴娘要不要这么敬业。”
在如今这个社会,“扫一扫”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随便出门吃碗面、买包烟,或者打车没零钱,都可以拿出手机,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解决。这是一种潮流,年轻人习惯了如此,连不少老年人都会了。但婚礼的红包采用这种方式,总让人觉得如鲠在喉,不那么舒服自在。
有人说,反正都是一样收钱,能有什么区别?难道不放二维码,礼金就能免了?而且方便快捷安全实用,这样做还“环保”呢。
结婚送红包随礼,是中国的一种习俗与传统。不管钱多钱少,红包到、人情到、喜庆到。中国人更看重情义,往往送个红包的同时,还会特意写上几句祝福的话。二维码刷卡随礼,看起来方便,实则有些赤裸裸的拜金味,不就是明着要钱吗?
如今,人们吐槽随礼已成为不可承受的负担,这下“胸挂二维码收礼金”又席卷而来,撕掉了红包这一遮羞布的同时,也撕掉了份子钱的最后一层文化意义,随礼的性质也就变得索然无味,跟被迫交费、被人抢劫的感觉没多大区别。
所以,这千万不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否则,以后碰到朋友亲戚的结婚酒、生日宴,大小红白喜事都贴一张支付二维码,看你受不受得了?若变成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恐怕真会让人怀疑这个社会是不是有些“病态”了。
好在这则新闻是这样结尾的——伴娘说:“我前前后后挂了半小时左右,没有一个客人真的扫,大家都是备好现金红包来的。”
这就对了。换成你我,真有人拿出手机“扫一扫”,还真跟被打耳光无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