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是第六代中国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处女作《爱情麻辣烫》获得了金鸡奖,第二部作品《洗澡》则获得了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6年前,张杨揣着3000元钱和一台walkman独自在西藏流浪3个月,在一路颠簸的长途车上,他开始思考人生:“冈仁波齐在藏语里是神山的意思,我想尝试围绕着它拍摄两部截然不同的电影,它们应该是电影的两个极端。”最终,花了一年时间,在同一条路上,他用同一个团队完成了两部风格截然相反的独特作品:《冈仁波齐》与《掌纹地·皮绳上的魂》。6月,《冈仁波齐》将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亮相并在中国内地上映。
朝拜之旅
“我并不排斥商业片,但这不是我拍电影的初衷。在艺术创作这条路上,与其复制自己的成功,不如冒险以走得更远,我希望找到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和影像特质。”这一次,张杨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神秘的西藏。
《冈仁波齐》拥有一个没有程式化概念的剧本,在一年时间内,张杨用苦行僧的方式,跟着一支朝圣的队伍,与朝圣者们朝夕相处。就是从朝圣者的身上,张杨挖掘出了电影故事和人物。“我想着,片子里要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他(她)可能会死在路上;要有孕妇,她的小孩在路上出生;还要有个屠夫,因为杀生过多想通过朝圣赎罪;要有个七八岁的孩子,这样会增加很多趣味性和不确定性;还要有个50来岁、成熟稳健,类似于掌舵者的人,他是整个朝圣队伍的头领。”
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的芒康县普拉村,11个普通的村民跟随剧组一起踏上了这次冒险的朝拜之旅。
丈量灵魂
历时1年,行程2000公里,经历100万次匍匐穿越四季,朝圣,是用肉身在丈量灵魂。从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底,拍摄团队都待在高原上。
冈仁波齐最高处6656米,这里夏天的氧气量只有内地的70%,而冬天又只有夏天的70%。整部影片的拍摄都是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进行的,从头至尾没有添加任何音乐。石头掉下来就拍石头,垭口下雪就捕捉下雪的镜头,赶上雨季就拍雨戏,吃饭、睡觉、磕头、念经……在一步一趋的重复中,11个平凡的生命历经生、死、成长、蜕变,而在镜头之外,张杨们则通过镜头平静地观察着这一切……
电影“神山”
去年6月15日,《掌纹地·皮绳上的魂》上映,今年同期,《冈仁波齐》将进入内地影市。如果说后者像“朝圣”,平静至极,那么《掌纹地·皮绳上的魂》则如“降魔”,兼具“西部公路”与“魔幻现实主义”气质,神秘、悬疑、时空交错,人物环环相扣,爱恨交织,相生相杀,如入天堂,如堕地狱。
“这两部作品创作形式虽然大相径庭,但内在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它们探讨的都是‘在路上’和‘寻找’的主题。实际上,我最终的目的,是寻找自己真实的生命与电影的关系。”
这一年的拍摄,被张杨看成是自己的电影修行,而这两部看似风格迥异的电影,实际上是他同时朝着两个方向出发,朝着自己的电影“神山”进行的一次完整的修行。他放弃已知的技巧,跳出创作和市场的安全区,像第一次拍摄电影那样,用纯真的眼光去发现,用最笨的方法去寻找。“我知道没有完美的电影,我只是在艺术上给自己设定一座冈仁波齐,走在朝圣的路上,坚定地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电影神山,已经足够幸福了。”
电影《冈仁波齐》此前曾入围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并获得第7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评委会特别表彰,但张杨说自己最想得到的,是观众真诚的静默或掌声。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