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一直都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被称为“心灵的窗户”。在6月6日全国爱眼日到来之际,眼科专家在此呼吁广大中老年朋友们需重视眼健康,远离眼科疾病。
首先,要了解繁杂的眼病,就要弄懂人体眼睛结构。事实上,眼球前面的角膜、虹膜、晶体等被眼科界定义为眼前节,其中晶体发生病变浑浊就是人们所常说的白内障;后面的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等定义为眼后节;在眼后节的底部都称之为眼底。这些眼底部位的病变统称为眼底病。
据眼科专家表示,当前有多种危害性极大、常见致盲性的眼病,如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落以及老年黄斑变性,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最常见的眼病——白内障
近年来,白内障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世界范围内大约有超过半数的盲人是因为白内障致盲,白内障可以说是人类第一致盲性眼病,主要是因眼内的晶状体浑浊,造成视觉通路的不清晰、视物模糊。轻者眼前好像有一层白膜,重者失明。
眼科专家提醒,在白内障的发展过程中,倘若不及时治疗,会产生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如青光眼、葡萄膜炎等。这些眼病多发生在白内障的膨胀期和过熟期,不仅会导致视神经萎缩和眼内炎症,有时甚至会导致失明和眼球萎缩。眼科专家表示:眼球萎缩的患者可能因为长期眼痛,无法忍受,最后不得已接受眼球摘除术。因此,白内障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手术治疗。
极难缠的眼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据悉,目前全国估计有9300万糖尿病患者,相当于约每10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的并发症多种多样,其中因糖尿病引起的眼底病变(尤其是视网膜病变)而致盲的情况十分常见。据眼科专家介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大都视力下降得很厉害,甚至已经丧失视力。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患者往往容易忽视,直至出现视力严重下降才去医院就诊时,大多已处于病变的中后期,治疗效果较差。
专家指出,糖尿病不仅引发视网膜、眼底、角膜、结膜等病变,还会造成视力改变,严重者可致盲。其中,最常见的损害是眼底病变。患糖尿病二十年后,超过两成的患者会出现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和视神经病变,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新生血管青光眼,眼睛疼痛难忍,夜不成眠,只能摘除眼球。
令人防不胜防的致盲病——视网膜“掉了”
曾听说有人打了次篮球就导致了视网膜脱落,这究竟是为什么?什么情况下容易引起视网膜脱落(俗称“网脱”)?又该如何预防呢?专家解释道,如果把我们的眼睛比喻为一部照相机,那么位于眼底的视网膜就相当于眼睛这部照相机的感光底片。当视网膜脱离,就像底片从相机上脱出来一样,失去感光成像功能,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永久性失明,后果十分严重。
眼科专家指出,高度近视患者是视网膜脱离的高危人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眼轴比普通人要长很多,视网膜相应就会薄很多,在一些剧烈运动或高速运转的过程中,原本很薄的视网膜很容易受到前方玻璃体组织的牵拉而出现裂孔,导致视网膜发生脱落。此外,如果受到外力的突然冲击,通过玻璃体的传导,促使视网膜破裂,造成视网膜脱离而失明。如打篮球等运动时候不可避免的身体碰撞,较容易出现这类情况。
非常容易被忽略和延误的眼底病——老年黄斑变性
老年黄斑变性是引起50岁及以上人群重度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成年人致盲的首要疾病之一。黄斑是眼底最重要的区域,主要与视力和色觉等精细视功能有关,黄斑出现病理性改变时称为黄斑变性。黄斑变性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如老化、遗传、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和眼部其他异常。黄斑病变的症状主要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中心暗点和色觉异常等。
早检查、早发现和早治疗可最大限度地维持和提升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的现有视力。专家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接受一次眼底检查。一旦出现黄斑变性征兆,如觉得视力模糊、看到的物体有弯曲及变形(如看电线、建筑物的周边出现波浪形),或影像中央出现黑影或白影,就要提高警惕,前往专业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眼科义诊通告
经相关部门批准,上海爱尔眼科医院举办“‘目’浴阳光,防治眼病”大型义诊活动。活动期间,本着“便民惠民”的原则,特开通(免挂号费、免检查费、免费专家会诊等)多项绿色就医通道,向广大群众提供专业眼科咨询、检查服务。
爱心提示:本次义诊采用电话/短信预约报名的方式
义诊时间:2017年6月6日 (8:00-11:00)
义诊预约电话:138 1885 3479
义诊短信报名:编辑短信“义诊+姓名+联系方式”发送到138 1885 3479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1286号(10号线宋园路2号口)
义诊备案编号:长卫登字(2017)第0008号
■义诊专家
宋蓓雯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擅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出血,玻璃体浑浊及黄斑病变等眼底眼内疾病的诊疗;各种老年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及高度近视等病症的诊疗。
陈 旭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擅长:老花、散光、白内障及眼前段疾病、青光眼及视神经疾病的检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