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社会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2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说法
不顾对象场合“许愿”折射私欲膨胀心理
  花式“祈福”着实让人不可理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表示:“中国许愿文化久而有之,这本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人的生命有限,所以总有各种渴望,身体不好的希望尽早康复;家有高考考生的希望孩子金榜题名;年轻人希望能找到幸福的另一半。但是个人祈愿行为要和整个社会的文明与发展和谐统一。为了实现个人的平安、幸福,损害他人利益,给社会造成危害,超出了本身发愿的限度,是自私的行为,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他说,中国传统民俗中包含许多厚重的伦理与道德因素,道德需要谦卑,首先是要约束自己,发愿与许愿同样如此。类似不顾场合扔钱许愿的现象频出,折射出当下一些人唯钱是举、私欲膨胀的扭曲心理,很不可取。

  不顾场合和对象的“许愿”,不仅影响景观的美感,还经常致动物残、病,甚至死亡,使文物遭到破坏,如八旬老太所为,如果不是有乘客及时发现并举报,其后果不堪设想。这些行为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触犯了法律,应受到处罚。

  北京市世泽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的连晏杰律师指出,“在公共场合投掷硬币会造成一些可预见的财产损失,损失金额较小时,从治安管理处罚的角度来考虑,属于破坏公私财物;损失非常严重时,从刑法角度考虑,可能构成破坏公私财产罪。”

  有游客在被制止时表示,未看到标识。上海市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提出“政府的规定要细致,譬如一些场合的标识要齐备”,在不准扔东西的地方,要有明确禁止提示或违者罚款警示。

  但并不是每个景区都有权设置罚款规定。连晏杰说:“这是因为‘处罚权’是国家的公权,不是每个机构可以随意设置的,要设置这一管理规定,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譬如名胜古迹管理机构,因可依据名胜古迹相关保护条例,才有处罚权。一般机构,除非有法律依据,否则即使设置罚款规定,也是无效的。”所以,从管理层面上控制颇有难度,还需广大公众提高文明意识,约束自身行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公告
   第A17版:公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28版:好吃周刊
   第A29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A30版:美食大观·广告/好吃周刊
   第A31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32版:医技/新民健康
花式“祈福”绑架美好民俗
不顾对象场合“许愿”折射私欲膨胀心理
“扔硬币”老太该如何处罚?
中国福利彩票
新民晚报社会新闻A13不顾对象场合“许愿”折射私欲膨胀心理 2017-06-29 2 2017年06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