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识货的市民已经定好了日子、准备了干粮,但要如何透过100件展品中,读懂那一段段浓缩的历史,感受人类在不同时期最独特的创造力,仍是个技术活。
此次展览最特别之初,在于它是“百物展”而非“百宝展”,不以“名声”取胜,观展乐趣在于展品背后浓缩的历史故事,了解故事才能看懂展品。如果至今,对“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的认识还停留在自拍、合影、晒朋友圈的层面,真的是不必去了。“百物展”实在不适合偶像包袱太重的人,知识储备不够,看了也白看。花了冤枉钱、挤出一身臭汗,还浪费了时间。
诚心感兴趣的市民,建议在看展前好好做些功课,恶补下历史知识。展览上的100件文物虽然都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见证,但很多展品本身并不具备太大的艺术性、工艺性,换句话说,它们既不美,也不够直观。这些文物,每一件都见证了人类的历史、宗教、军事、经济的发展与交融,但若没有相关知识做铺垫和注解,很难看得懂。此外,很多文物跟中国人的理解力、文化背景差异较大,还需要对这个国家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有一定理解。
所以,如若是走马观花也就不必去轧闹猛了,但若诚心去学习愿意花点时间,也必能在展品的相关故事中探索你不了解的历史奥秘。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