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夏日,孩子们最期盼的是吃上一根赤豆棒冰。傍晚,在家门口翘首等待家长带回单位里舍不得吃的酸梅汤。而男人们的消夏图中,是不能没有啤酒的。
在吹着电风扇的家里,在有穿堂风的弄口,对着糟卤毛豆、清蒸臭豆腐、梅干菜烧肉、虾米冬瓜汤等家常菜,用板头或用牙齿豪爽地打开啤酒瓶盖,顿时大量气泡嘶嘶嘶地争前恐后从瓶口冒出。倒入杯中,一口下去,清凉爽口,沁人心脾。这个时节上饭店小酌,啤酒是少不了的,啤酒杯必定是那种份量重的有柄的杯壁厚实的雕花玻璃杯。饭店喝的是散装的生啤,口感好而且价格比瓶装便宜。生啤与瓶装的黄啤原料和生产过程都相同,不同的是瓶装黄啤还要经过高温杀菌,这样保存时间长了,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酵母菌就荡然无存,口感就不如生啤。这些年随着技术的发展,保存期长的瓶装生啤也问世了。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盛夏买啤酒在那时也是桩难事,上世纪80年代市政府办公厅为解决买啤酒难的问题专门发过文件。食品店、粮油店门口,顶着烈日,提着啤酒瓶,排队买啤酒的长蛇阵,是当年盛夏沪上一景。买酒要凭空的酒瓶换购,啤酒瓶成了紧俏品,家藏十来只啤酒瓶会让人羡慕不已。开啤酒时还要特别当心,瓶口有缺口就不能换购了。离家不远的人民路上有家南市料瓶店,有时会有新的啤酒瓶上柜供应,“一瓶难求”族趋之若鹜。啤酒在光照条件下会产生光化反应,使啤酒变味。因此,原先市场上啤酒瓶都是翠绿色的,后来对酒瓶透光率进行比对测试,发现绿色瓶透光率远高于棕色瓶,于是出现了棕色啤酒瓶。
夏日啤酒时常脱销,有些商家动起歪脑子,卖啤酒搭卖自家的熟食,引来顾客一片怨声。为了保障啤酒供应,当年杨浦区鞍山、控江、长白新村的综合商店,还分别与居委会对口,实行发票供应啤酒的方法。
那些年,上海的啤酒市场是上海啤酒厂和华光啤酒厂二分天下。上海啤酒厂的天鹅牌和华光厂的光明、上海牌啤酒,在市民中有很好的口碑。两家厂还在销售店家设贮槽,通过专用槽车运送生啤,由店家零售。买不到瓶装啤酒的市民,就提着热水瓶去零拷生啤。为改变啤酒供不应求的状况,一批新的啤酒厂落户沪上,江南、淀山湖、力波、虎牌等啤酒相继问世。金山县张堰公社创办了社办东海啤酒厂,生产的东海特制啤酒曾风靡沪上。老牌厂的产量有很大提高,啤酒质量也达到世界水平。经测定,世界名牌“嘉士伯”啤酒泡沫持留时间为4分11秒,而华光厂的上海牌啤酒持留时间为5分10秒,泡沫洁白细腻,能挂壁(泡沫贴留在杯子内壁)。到了90年代初,上海啤酒供应趋于缓和,并形成相互竞争之势……
如今的夏日依然不能没有啤酒。让人扼腕的是,一些老字号品牌已难见踪影;让人庆幸的是,前些年有关部门中止了由邬达克1933年设计、被列入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上海啤酒厂灌装楼和酿造楼的拆除作业,组织对这两幢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使我们不仅能品尝各种风味的啤酒,也能品味我们这个城市绵长的啤酒制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