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年朱践耳赴苏联,师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巴拉萨年教授学作曲。留学期间所作钢琴序曲第1号《告诉你》、第2号《流水》,精练细致;钢琴独奏曲《叙事诗》(为独幕芭蕾《思凡》而写)和《主题与变奏曲》逻辑严密,和声手法亦较丰富,前者运用了交响性手法和奏鸣曲式,冲突尖锐,情思奔放,刻画了小尼姑从宗教重压下挣脱出来走向生活的历程。1960年写成的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歌词选用毛泽东的诗词),具有磅礴的气势和绚丽的色彩,在构思和手法方面也显示了作者的功力,深得音乐界好评。
■ 1960年学成归国后,朱践耳于翌年起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专职作曲。此后数年,创作多为小型声乐体裁,其中《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成为当时流传较广的歌曲。1975年起,任职于上海交响乐团。作于1978年的弦乐合奏曲《怀念》,是他在交响音乐创作方面触及悲剧性题材的第一次尝试。
■ 1982年5月,朱践耳创作的交响组曲《黔岭素描》在第10届上海之春上首次奏响,这一独特创作被赞誉是用音乐的刻刀所刻画成的一组“单色木刻”,全曲对民间音乐素材的加工和对多调性、侗族特殊调式与非三度叠置和弦的运用等,既标新立异,又力求返璞归真。
■ 在朱践耳的音乐生涯中,先后担任过上影、北影、新影、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等处专职作曲。1985年,还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