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文娱/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践耳生平
  ■ 朱践耳,原名朱荣实,安徽泾县人。1922年10月18日生于天津,自幼随家迁居上海。读中学时对音乐发生兴趣,自学钢琴等乐器。上世纪30年代后期,他曾随钱仁康学习和声,又入石人望办的训练班学习键钮式手风琴。1945年赴苏北解放区,先后在苏中军区前线剧团和华东军区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1947年莱芜战役后谱成歌曲《打得好》,在解放区军民中广泛传唱。1949至1953年期间,先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作曲,曾为《大地重光》《海上风暴》等影片配乐。  

  ■ 1955年朱践耳赴苏联,师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巴拉萨年教授学作曲。留学期间所作钢琴序曲第1号《告诉你》、第2号《流水》,精练细致;钢琴独奏曲《叙事诗》(为独幕芭蕾《思凡》而写)和《主题与变奏曲》逻辑严密,和声手法亦较丰富,前者运用了交响性手法和奏鸣曲式,冲突尖锐,情思奔放,刻画了小尼姑从宗教重压下挣脱出来走向生活的历程。1960年写成的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歌词选用毛泽东的诗词),具有磅礴的气势和绚丽的色彩,在构思和手法方面也显示了作者的功力,深得音乐界好评。

  ■ 1960年学成归国后,朱践耳于翌年起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专职作曲。此后数年,创作多为小型声乐体裁,其中《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成为当时流传较广的歌曲。1975年起,任职于上海交响乐团。作于1978年的弦乐合奏曲《怀念》,是他在交响音乐创作方面触及悲剧性题材的第一次尝试。

  ■ 1982年5月,朱践耳创作的交响组曲《黔岭素描》在第10届上海之春上首次奏响,这一独特创作被赞誉是用音乐的刻刀所刻画成的一组“单色木刻”,全曲对民间音乐素材的加工和对多调性、侗族特殊调式与非三度叠置和弦的运用等,既标新立异,又力求返璞归真。  

  ■ 在朱践耳的音乐生涯中,先后担任过上影、北影、新影、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等处专职作曲。1985年,还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1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4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广告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阅读/连载
   第A29版:新民旅游
   第A30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A31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第A41版:旅游资讯
   第A42版:旅游资讯
   第A43版:旅游资讯
   第A44版:旅游资讯
   第A45版:旅游资讯
   第A46版:旅游资讯
   第A47版:旅游资讯
   第A48版:旅游资讯
十部交响乐 一颗赤子心
听他们说朱践耳
捐琴寄深情
朱践耳生平
新民晚报文娱/文体新闻A20朱践耳生平 2017-08-15 2 2017年08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