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个大家庭,众多兄弟姐妹中,韩澄排行老大,我是老十。父亲早逝,长兄为父,我们几个小兄妹一直对他尊重有加,直到后来各自的额头上也爬上了皱纹,才对他“放肆”起来。大哥和善,为人忠厚,生性较木讷、内向,不喜欢随便交友,而习惯自由地驰骋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
我小时候对大哥的印象是每年春节前夕,已经深夜了,他的大嗓门突然冒出来,我们被吵醒后,总能够看到他左手鸡右手鸭、一脸兴高采烈的样子。大哥少小离家,早早地独自去了杭州工作,只有在这传统的辞旧迎新之际才能回到上海的家,他在家的时候,原本恬静的石库门里充斥着他那中气十足的声音。这是一年里全家人最高兴的日子。我对大哥的大部分认识都来源于如此时候。
我十一岁那年,考上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在西湖边度过了两年美丽的学校生活,也让我和大哥的距离拉近了很多。那时,每个周末我都能和他在一起,有时在他家过上一天,有时他来学校看我,我们一同在校园或者西湖边散步。大哥话不多,问问我学习情况,关照一些该注意的事,常常话说完了,就默默地在青石板上踱步。后来回想起来,此情此景虽然平常,可其中的手足之情却让人终身难忘。
大哥小时候没进过学校,由父亲亲自教他读书、画画。父亲非常严格,他因此打下了较好的绘画基础。后来大哥工作了,从事美术设计工作,但他一直喜欢画画,所以一直没有间断过绘画学习和创作。
退休之后,他有大量时间实现自己的绘画梦,于是更加努力刻苦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作画中。大哥的人物画,注重写实,一笔一画,中规中矩。画如其人,体现在大哥身上,非常贴切,性格耿直的他在画中充分流露出平和朴实、不事浮华、不假巧饰的特点,然而他对于画中人物的眼神、表情、身姿、手势的刻画,却是一丝不苟、细心塑造。虽说是写实之作,但通过对形象的准确描绘来反映其生动丰富的精神世界,正符合了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的优秀传统。
除了绘画,大哥还爱戏,简直就是个“戏痴”。他平时不多说话,但一旦遇到戏迷知己,则绘声绘色,又唱又白,让旁人感觉津津乐道、神采飞扬,好像美食家尝美食一般,“味道好极了”。正因为此,大哥的人物画中相当一部分是画戏的。多年里,他勤奋作画,加上自身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独特感悟,因此在戏剧人物画上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
大哥在八十多岁时,依然存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他从不感觉自己老,常常对新的形式跃跃欲试,深入探索和研究。对他来说新的生活永远都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