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去了一次台北。其实也知道仍然是那些桥段,台北城市与民风同样地凝固着,鲜有变化,也没什么可多去的,不过它浑然一体的气息美感,配上台湾普通话的斯文表达,依然可以满足一部文艺片的大致构成。这让我想到许常德为张雨生写的《我是一棵秋天的树》:眼前的繁华我从不羡慕,因为最美的在心,不在远处。
拆单来看,台北的文化、风物无一惊艳,就像吴倩莲和刘若英,却值得细细琢磨,久看不厌。这一切,包括阳明山与淡水河,都称不上是大山大水大都市大景观,却自带某种欲说还休的情绪和乡愁。这无疑是由一条源远流长的脐带牵扯的,颇能滋养城市人生活美学的养成和升级。
点水楼的小笼包,迪化街的烤乌鱼子,思慕昔的芒果冰,骑楼下阿美饭店的樱花虾油饭,依旧有着诚意的古早味,传达着对过往记忆的珍惜和惦念,让人瞬间有了温柔的惆怅。高瞻远瞩、日新月异这类大词汇之于台北是有违和感的,实际上这是个正悄悄做着减法的城市,比如原先的14条捷运线路被整合成了5条,比如在这一年,横亘在承恩门前的高架路被拆除了,北门风华再现。所有的出现和消失都有条不紊,毫不突兀,实乃大文创佳作。
台北曾在某著名网站“全球53个一生必须至少造访一次的城市”票选中排名第20。建城超过130年的台北,汇聚着各年代的经典建筑,文创活力无孔不入。大稻埕、剥皮寮、西门町、永康、青田等街区都有着独立的格调品味,对知性的涵养、对旧物的珍存,仿佛是台北人的普遍追求。外显或清新,或隐逸,不紧不徐,不卑不亢,勾勒出人文与生活业态的整体气质。这气质也能称之为:文脉。
从台北101出来时,吾友、台商吴胜雄先生已在他的凌志车里等候我们多时了。身着正装,载我们赴故宫晶华酒店晚餐。这个双城生活19年的工科男,在苏州上海相聚时,气质还是颇飞扬的,台北见到故人,更添了克己复礼、谦谦君子的况味。餐后游车河,八点多的台北,从高架到街巷都很空。游客少了,上班族又多住在台北附近的卫星城。在如丝雨雾里,他指着圆山饭店说到了自己的第一次婚姻,马英九是证婚人。又回味了去年在故宫晶华举办的第二次婚礼。士林有着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那里还是老样子。永康街的冰激凌店里则有着他的初恋和后来诸段情事……听了一路“城男旧事”,我突然理解了台湾言情剧为何如此缠绵如此黏。那些很中国传统的爱情元素,发生在台北,也只有发生在台北,才是真实可信的。夜台北,很感性,也很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