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上海
留下“多变”印象
帕沃·雅尔维不是第一次来沪,但每次来,演出安排得都很紧凑,没有时间好好逛一逛上海。即使是走马观花,上海也给雅尔维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多变”印象。雅尔维说:“来中国演出,我去得最多的是北京和上海。上海十分与众不同,它融合了传统和现代两种风格,每次来我都能感觉到这座城市在成长。”
“完全贝多芬”系列,雅尔维和不来梅德意志室内爱乐乐团一起演出了10年,在东京首演后,到过圣保罗、萨尔茨堡音乐节、巴黎等地。这次,“完全贝多芬”是首次来中国演出。雅尔维说:“从音乐会结束后观众的反馈中,我感受到一种由音乐而产生的友情,我们好像与中国观众一起组成了一个‘贝多芬粉丝团’。”
让雅尔维选择一首贝多芬的交响曲来形容上海,他想了想说:“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的‘合唱’中蕴含着打破一切界限的精神,这很能形容这座城市。它也带来了更加丰富的信息,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就像在音乐会上我所感受到的上海乐迷的热情。我相信他们了解贝多芬,也了解贝多芬的音乐。”
作为“游客”,雅尔维可以感觉到上海这座城市充满活力,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为将这份活力与女儿们分享,雅尔维在纪念品区逗留良久,最终挑选了两件印有上海之巅英文字样的黄色T恤作为礼物。他笑说:“我有两个女儿,一个10岁、一个12岁,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为她们买纪念T恤。你们以后要是看到两个小女孩穿着一模一样的纪念衫,那她们一定就是我的女儿。”
谈音乐
回到“贝多芬时代”
此次携“完全贝多芬”来中国演出,北京站是从“贝一”到“贝九”顺着演,上海站则从“贝九”到“贝一”倒着演。很多人好奇这样做的原因,雅尔维比喻说:“从一到九,我们如同在一点点搭建贝多芬的音乐世界,演奏到《第九交响曲》时,就好像我们现在站在上海中心——上海最高的地方。倒过来演,是试着在世界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跑道上,把自己慢慢缩小,去寻找最初的源头。这种追根溯源的演出,可以让我们一起去探寻那个初始的贝多芬。”
不少资深乐迷发现,雅尔维指挥棒下的“完全贝多芬”某些段落节奏特别快,演奏风格也与其他乐团不一样。对此,雅尔维说:“录音工业是从二十世纪才开始的,那些伟大的指挥家们,他们的耳朵当时已被‘瓦格纳化’了。以至于后来人们在演奏海顿和贝多芬时,发出的依旧是‘瓦格纳化’的音响。其实,贝多芬从来没听过瓦格纳,在他的乐谱里,有很多很清晰的速度标记,后来都被忽略了。有人觉得,那是因为贝多芬聋了,他的节拍器可能有问题。但我觉得我们不能把贝多芬的作品演奏得像晚期浪漫派一样。”故而,雅尔维在乐队编制上作了调整,“乐队编制、声部摆位,都按贝多芬当初创作曲子时的要求。当然还有演奏风格。我们在努力想象,也通过一些资料重建贝多芬的音乐逻辑、重回贝多芬创作的时代。”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