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理想之火
点燃在石库门
在《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等表现建党题材的影片中,对于如何在兴业路76号这座李汉俊寓所的石库门里召开党的一大都有详尽描绘。兴业路,兴起了共产党人开天辟地的伟业,而与这座石库门建筑交相辉映的还有两幢石库门建筑,也与建党过程密切相关,纪录片《诞生地》就呈现了这段风云际会的历史。
其中一幢石库门建筑就是中共一大会址北侧约两百米的博文女校旧址,它坐落于太仓路127号。当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集体以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的名义悄然入住于此,连吃饭都在这里。夜晚,他们睡在教室地铺上,以南腔北调的各地方言兴奋地交流着革命理想,并对建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有些中共一大文件也是在这里起草的。
还有一幢石库门建筑是南昌路老渔阳里2号,严格来说,那里是中共一大筹备处,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所在地。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秘密来到上海,他在李大钊建议下来到老渔阳里,找到了陈独秀,共同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有关事宜。由此,建党在这个“秘密摇篮”里悄然进行了一年多,召开中共一大的会议通知是从这里寄出,一大遭遇紧急情况转移至南湖继续开会的决定就是在这里做出的。这里还出版了中文版《共产党宣言》,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党诞生后,这里更成了最早的党中央机关所在地。
在中共一大会址内,有个“红色一平方公里”展区特别醒目,标注着一大会址周边密密麻麻分布着的十多处与早期建党相关的革命旧址,其中以石库门建筑居多。可以说,中国革命的理想之火,就是在上海石库门里点燃的。
珍惜初心之地
保护红色资源
近年来,本报记者参与了上海市政协“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调研”和“石库门申遗可行性调研”,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红色资源之所以云集于石库门建筑之中,是因为石库门中西合璧、五方杂处,当时曾居住着众多人口。石库门不仅有前门、后门,还有老虎窗、晒台,便于逃避敌人追捕。石库门弄堂也是四通八达,各色人等杂居,便于党的秘密活动。因此,不仅党的一大,连二大、四大也均在石库门中召开。党的三大虽在广州召开,但会后中央局机关即回到上海,在石库门里办公。
党在上海成立后,中共中央驻沪长达近12年之久,不仅中央局机关,连中央军委、中央秘书处、中央特科、中央文库等,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石库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任弼时等和早期领袖人物陈独秀、瞿秋白等,均居住在石库门中。如果要说到党的“初心之地”,就离不开上海的石库门。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说,石库门建筑各自独立又互为关联,身处闹市,却有高墙围隔,自然成了秘密聚会的理想场所,为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年代从事各种革命活动提供了天然屏障。不仅我党的众多领袖人物几乎无一例外居住在石库门弄堂里,连肩负着红色使命来沪的反法西斯谍报英雄佐尔格,当年也居住在山阴路上的一幢石库门中。《暗算》《潜伏》等影视片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在石库门里弄中都曾发生过,只是比艺术作品更为紧张、激烈、精彩。
上海石库门文化中心主任张雪敏说,石库门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石库门如果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就离不开这笔厚重的红色文化,因为诞生过重大历史事件就是申遗的重大理由。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一个改变中国命运,影响世界格局的历史大事件。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