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莫斯科大剧院、法国芭蕾舞团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剧社”,来自西安的易俗社堪称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座“活化石”。1912年,在辛亥革命的感召下,陕西一批仁人志士创办了这个新型艺术团体——易俗伶学社(后更名西安易俗社)。
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脱胎于百年易俗社的风雨故事——全剧以“护社”“拜师”“创排”“追随”“登台”“坚守”“圆梦”七场戏来展现易俗社从初创到解放初期近40年的峥嵘岁月。
剧中主演、西安秦腔剧院副总经理、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告诉记者,《易俗社》剧本的构思其实5年前就有了。但由于易俗社历史曲折,史料丰富,要将百年历史浓缩在短短两小时内是一件极难的事。“我花了很长时间四处求贤写戏,但大多数的编剧都是高兴而来,为难而归。”最终,耗时4年,终于将这出戏搬上了舞台。
板胡声起,大幕拉开,高亢明亮的秦腔将观众带入百年剧社在中国近代史转折间的风云变幻中。这部纪实风格浓烈的史诗大剧,将易俗社的历史重现于舞台,以秦腔为媒,讲述了老一辈艺术家以一腔热血坚守、传承古老秦腔艺术的故事。
本报记者 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