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我考入福州英华中学高一,这是清末创办于1881年的教会书院,后来成为福建省最著名的中学。它的校友中,就有林森、侯德榜、陈岱孙、陈景润、林家鼎、石方禹等一大批知名人士。近日,我有幸与当时同年级的3位同学在北京聚会。四人最年长的88岁,最年轻的也84岁。耄耋老人七十年后聚首,凝望彼此的皱脸白发,年华的感慨,不禁骤然涌上心头。
我们这辈人,经历过日本侵华战争的苦难,解放战争的迷茫,感受过迎来解放时的欢腾。当我们大学毕业投入建国初期建设高潮时,也是我们一生中,意气风发、绽放青春的好年华。想起当年的豪情和憧憬,依然难掩内心激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运动中,我们这些人都身不由己地卷入其中。四人中有三人曾因不同遭遇受屈,另一人也下放农村插队五年,直到改革开放,四人才陆续重写人生。如今,有三人是正高,一人是高干,都在各自领域对国家做出贡献,事业和家庭都很美满,晚年更享受着和谐安详的生活。
少年同学老相聚,彼此关心的头一件事,自然是互问老同学的情况。当年全年级文、理两班共80余人,得悉如今健在、时有联系的不到一半。其余的或已辞世,或遥居他国,还有二十位不知去向,即使健在的,也多是垂垂老矣。五十年代毕业后,在北京工作的级友原有十余人,这次能约到相聚的只有5人。其中一位心血管医学专家,因突发癌症不能到会,有两位也由子女相扶蹒跚应邀。此情此景,难免令人慨叹岁月无情,人生苦短。
我们这一辈30后,在旧中国上中学,从新中国的大学毕业,对新旧社会的对比感受很深,又经过党多年的教育,对学习和工作都很认真努力,大多学有所成,爱岗敬业,各有建树。就以这次重聚的四个人来说,两人受屈复出后,一直青春无悔,努力为国奉献毕生。其中一位是海洋物理专家,曾协助海军解决了一项海洋电磁的技术难题。另一位也因从事复杂的统战工作成绩显著,而被提升为高干。更难得的是88岁那位,虽因不实嫌疑一度蒙冤,但始终信仰不变,初心不忘,在地质矿产领域,做出许多创新贡献。近年他不顾年迈,潜心研究提取矿山废弃物中的天然纳米矿物,用于生产“缓释型复合肥料”。不久前,他还在刊物上提出,农村超施氮肥挥发的氨气,有可能是霾的污染源之一的观点。尽管只是一家之言,但也反映了老人忧国之心。至于我自己,创办《译林》杂志,建立译林出版社,为翻译出版事业做了些许实事,也堪可告慰。
老人聚会,少不了要谈到保健养生和长寿之道。身逢盛世,耄耋老人依然信心满满,充满憧憬。老同学告诉我,十几年前级友聚会时,曾提出一个口号,或叫长寿目标:“保八迎九争百”,就是保八十岁,迎向九十岁,争取一百岁。现在看,保八基本实现,迎九不难,争百有望。那天兴起有人提议,凭如今的生活和医疗条件,“争百”应改为“争百二十不是梦”。我内心赞同但故意说:“别太贪心啦!咱还是先争百,反正再多也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