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邬达克”,我与“上海老建筑”结缘;因为“市民读书会”,我与“上海老建筑”成为了形影不离的挚友。
我是一名“80后”,从小生活在老建筑环抱中的“巨富长”地区,听祖父讲老房子的故事是我在少儿时代的必修课,这些故事为我后来与上海老建筑、与邬达克建筑的结缘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建筑师邬达克在我与上海老建筑的结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6年12月,“邬达克”乘坐着“市民读书会”这艘“文化巨轮”来到了金山区图书馆,作为一名“老建筑爱好者”,我在得到消息后自然不会错过这样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于是不管路途遥远欣然前往。
“市民读书会”的现场听众济济一堂,用“读书会开到哪里,哪里就有热情的读者与听众”这句话来形容当时的情形,再贴切不过了。在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王为松先生、新民晚报副总编辑阎小娴女士热情洋溢的致辞后,听众们期盼已久的讲座开始了。主讲人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素华女士在带来《邬达克的家》一书的同时,也以她多年来在“邬达克”领域内深厚的研究功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在座广大听众娓娓道来“邬达克在上海”的故事,呈现了许多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有关邬达克的珍贵史料。许多读者大呼精彩,还纷纷称赞道:“刘老师的讲座拉近了我们与邬达克的距离。”“今天我们总算是能与这位为上海留下丰富建筑遗产的伟大建筑师零距离接触了。”
在讲座互动环节中,一位老先生成为了现场瞩目的焦点,当台上抛出“请举出邬达克设计的六个经典作品”的问题后,这位陆老先生起身井井有条一一作答,他还感慨道:“我小时候居住在静安区,漫步街头时便能与邬达克建筑擦肩而过,邬达克作为家中的长子从小就被培养出一种责任感,而这些正是我们现在部分年轻人身上缺乏的。”这一席话使我这个“80后”至今难忘,从此邬达克更是成为了我励志的榜样。
邬达克在金山的讲座结束了,但邬达克的励志故事却在无形间深深地触动着我,激励着我在上海历史建筑领域内的进一步探索。我成了番禺路129号“邬达克纪念馆”的常客,也是纪念馆一系列丰富多彩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邬达克”的感召下,我对于上海历史文化,对于上海邬达克建筑的热爱模式被迅速开启,我开始利用日常闲暇时间走街串巷,用镜头与微博去记录分享那些老建筑背后所承载着的丰厚的历史人文故事,并逐步积累起了一定的网络粉丝量,网友们都喜爱亲切地称呼我为“王兄”。
从2017年起,我的微博内容更加丰富了,对于历史文字的考证与描述也更为专业了,有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在我的微博下留言:“我们十分喜爱阅读您的博文!”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市民读书会”及“邬达克”对于我的帮助与启迪密不可分的,我十分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参与这些有意义的文化活动,相信大家一定会在其中受益匪浅。
“留住记忆,走进文化”!我们期待在下一场“悦读、悦心、悦人”的聚会中重逢!
十日谈
就要过新年了,明日起刊登一组《舌尖上的年味》。
走进市民读书会
责编:王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