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2月1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青三代
万伯翱
  万伯翱

  2017年9月23日上午,在江苏的世界长寿之乡如皋举办的“中国知青论坛会”,大江南北300余名知青欢聚一堂。开幕前主办单位的邓斌老知青首先让我签名赠我小书《红墙内外》,想不到众知青竟然排起了长队,一位满头银发近八十岁的耄耋老人家站起向我走来,他个子不高,我忙站起来握手与他说话,他很浓重的苏北口音,我颇有些听不懂,大概意思是:论年龄,比我大,还说在北京见过我们家什么人。我们还谈到他家乡盐城近代有三位名人:胡乔木、乔冠华和郝伯村。他回位后有人告诉我:他就是董加耕。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用《水浒》上的话:“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呢!我只是1963年9月24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了父亲万里送子下乡事迹而已。当然党和人民对董加耕这位1961年各科平均96分的高中优秀毕业生回盐城农村战天斗地给予了很高赞誉。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等媒体不断报道了他。邓小平、董必武、彭真、陆定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共青团九大上,号召全国青年学生们向他学习,有的领导人还为他日记题了词呢!当然他也由“红”变“黑”过,在“文革”中受到过迫害,是毛主席周恩来为他平了反,并在1975年被增补为全国四届人大代表。1996年国庆节他和共和国老模范一起应邀参加国庆典礼活动,董加耕热泪盈盈地会见了另外两位著名下乡女知青典型邢燕子和侯隽。2000年他在他故乡盐城政协副主席位置上退休,如今他已是儿孙满堂的退休老人家了。

  大会上我发言后,他在讲坛上超时回顾了他艰苦卓绝而又悲喜激昂的青春燃烧岁月。最后他向主办单位赠送了亲笔书法“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脚踩污泥,心怀天下”。当年,我曾将此言还有我父亲的题词“一遇动摇立即坚持”,抄在我的笔记本上,使我在农业战线坚持了整整十个春秋。由于父子此举,1963年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着学生代表们特意表扬了我。

  第三位论坛发言者让我更加震撼,临近就座的上海知青俱乐部的主任陆高声和俞铁新等第一代知青们一直为他拍照和使劲鼓掌呢。这位发言者非常年轻,他自我介绍年龄才三十多岁,只见他满头青丝和台下一排排皆是白发苍苍的第一代老知青们形成巨大反差。但小伙子已担任了拥有良田50万亩,正领导着三万农垦职工,集体种植、饲养、加工、商贸等一体的现代化农庄。如今,萝北县境内公铁路畅通无阻,生态良好,丰收的庄稼放眼望不见尽头,已是欧盟IMO、日本JAS、美国NOP认证的有机绿色农园。接着,这位小伙子还自豪地向我们白发知青宣布他们的共青城已成为黑龙江省12农场中唯一一家实行“管委会模式单位”,已成为省政府直管的农业单位了,直属省农垦总局代管。这样的现代化产粮大户,每年能够向市场供应优质粮豆等30多万吨。这块农业基地向四周农村福泽人口达370万,我们台下听着的老前辈无不欢心动容,无不感叹不已!无不在心田深处甚至有些惭愧不已……

  为什么呢?因为台下的所有第一代知青,还有全国的近两千万左右上山下乡知青,随着国务院1980年下达的文件后,返城高潮一浪又一波,已经大概有百分之九十八以上(也包括董加耕这样的优秀返乡知青)都已陆陆续续回城上学、参军、打工、任教师、当干部等等了。要知道我们下放到河南中州及长江及大河上下不少地方自然条件都不算恶劣,也就是说还能够生存和生活下去。但在东北就是这个小伙子所在地,这种千里无鸡鸣也无狗吠的地方,拓荒者冒严寒有时达到零下三十摄氏度的地方,因为当时没有足够的取暖和防御保护措施,他们冻伤是普遍的事,甚至于有的牺牲了年轻的生命。

  这位发言的刚过而立之年的帅小伙就是50万亩现代化农场领导人,名叫贺大伟,是知青罕见的坚守岗位的第三代人。在这块被开垦过的黑色沃土上,第二代、第三代知青让这片土地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何止是放眼碧绿接蓝天,机器隆隆声不断呢!壮哉北大荒的第三代知青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平昌春晓冬奥会特别报道
   第A0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0版:文体/文体新闻
   第A11版:家装专版
   第A12版:家装专版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连载
   第A16版:阅读
免烫棉布
保八迎九争百不是梦
延 年
知青三代
多伦路钟楼 (水彩画)
电影贺岁
与“邬达克”的零距离接触
力学如耕
新民晚报夜光杯A13知青三代 2018-02-15 2 2018年02月15日 星期四